普罗文学相关论文
最能代表也频后期思想的是他写于1930年春的长篇小说.它是作者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思想艺术日趋成熟的标志,在也频创作道路上具有里......
胡也频和邱华栋,其实我们不好将二者并列比较,前者是“普罗文学”的代表人物,左联烈士;后者是不断颠覆传统,寻求写作突破和创新的......
在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有一条从文化启蒙到政治化,再到泛政治化的演变线索。如果说 20世纪 20至 30年代之交文学迅速......
一1927年蒋光慈中篇小说《野祭》的出版,标志着早在革命文学时期左翼文学就已开始以革命的名义书写知识分子的爱情,影响所及,许多......
叶灵凤(1905—1975),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时活跃于上海的作家和画家。受时代环境的影响,随着创造社加入到了“革命文学”的创作行列。......
周扬的一生就是阐释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论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一生,在其一生中,留学日本对其接受马恩文论和普罗文学起到了关键性......
胡风既是优秀的诗人,又是杰出的编辑家。胡风在编辑《七月》、《希望》等杂志时所体现的编辑思想与他在日留学经历十分不开的。胡风......
如何评价《地泉》的思想和艺术,这关系到如何评价一九二八至一九三○年的中国普罗文学运动的问题,也关系到如何认识具有革命浪漫蒂克......
1930年和1932年,左翼作家就文艺大众化问题展开了内部讨论。讨论者对于倡导文艺大众化几乎没有什么异议,分歧的焦点体现在如何评价......
我国1930年代初涌现的体现'革命浪漫蒂克倾向'的文学,是一种呈现'先锋性'特点的文学现象。左翼作家站在文学潮流......
在文学上,一天也没喜欢过郭式浪漫主义,更可怕的是,这种浪漫主义不分文学内外 在《力反“思想统一”的梁实秋》一文中,我谈到了......
30年代出现的普罗文学,在革命意识形态的规约下,形成了自身特殊的政治美学观念,构成了对旧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颠覆。在阶级中心论......
【正】 文明史上的滞后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绝不是什么荣耀,但领先者的探索总能给滞后者提供可资借鉴的范式,这又似乎是人类文明对滞......
梁实秋是在鲁迅的著作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物之一 ,并被冠以“教授”、“‘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多种“桂冠” ,即使在与......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宣传红色革命,其对俄罗斯侨民的态度是谨慎的。左翼文学的“俄侨”叙事也在革命话语的体系中逐渐形......
在如今一般人的理解中,中国新感觉派在主要倾向上是一个同革命现实主义的左翼文学完全异质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
在一般人印象里,新感觉派特指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三人,其实它应该是一个作家群落,这个作家群落指的是用新感觉表现现代都市生活的......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1930年代前期,台湾文学进入了普罗文学运动的高涨期。本文从1927年文化协会改组谈起,通过文协、台湾作家协会、台湾文艺作家协会等......
左翼文学在20世纪30年代的兴盛,与大革命失败后的时代背景和出版环境密切相关。生产环节,一批作家形成了非常明确的革命文学生产的......
【正】 一对于现代文学来说,也许,一切都是“命里注定”的。世界人文思潮,中国社会现实,历史文化心理,这就是现代文学的“命”。现......
<正> 老舍,作为一个著名作家,是人所共知的。但他在文学理论方面的著作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其实,老舍很早就开始了文学理论的研究......
<正>一二十多年前,《文艺报》在京召开了“现代文学研究座谈会”,与会者除唐弢、王瑶等前辈学者外,中年学者计二十余人。会议的基......
<正> 1928年中国文坛展开的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是苏联的普罗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一次大宣传、大引进。其对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影响是巨......
<正>王鼎钧是当代海外华文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创作已逾半个多世纪。王鼎钧的创作,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评论皆有建树,以散文......
通过解析穆时英初登文坛时赢得"普罗小说中之白眉"的称誉和之后作为"新感觉派圣手"这两个表面上差异极大的称号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正>一、解题 从德川幕府末期、明治维新初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约起于1853年,止于1945年),为日本历史上的近代时期。 从......
左联成立前后,曾同为创造社"小伙计"的周毓英与潘汉年之间爆发了一场论战。这场论战实质上是普罗"新兴作家"对自身备受压制地位的......
<正>中日两国的文学交流一直都是不平衡的.近代以前,日本文学主要是受中国文学的影响.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文学的发展又受到日本近......
<正> 《骆驼草》周刊于1930年5月在北平创刊;至1930年11月止,共出版廿六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一、组织概要根......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革命文学作为一个包容多重意义的概念,其内涵显得含混而复杂,一方面,它属于文学理论上的范畴,具体表现为一种文学活......
建构普罗文学是中国现代左翼文学运动的一个伟大理想,但这一理想由于受到自身悖论和外在理论的冲击,自始至终存在着表达主体缺位的......
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为抢占先机而仓促上阵,演绎出一段与“五四”文学完全不同“质”的历史。在创作实践中创造出属于......
出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普罗文学与新感觉派,各自都有着鲜明的创作特色和文学观念,他们发生的你死我活的论战更让人容易将其......
在革命运动中萌生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之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全世界有了名副其实的左翼文学。这种不可抗拒的革命文学国际思潮,影响......
<正>丁玲同志是我们中国著名的、享有至高荣誉的女作家,革命的老作家.她的生命、文学生涯、创作道路,可以说是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