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抗战文化城相关论文
区域翻译史研究是“重写翻译史”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抗战时期的桂林因为特殊的地理和政治等原因,成为了大后方重要的文化中心。与......
在桂林抗战文化城期间,许多国画家用手中的画笔坚持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投身到全民抗战的行列中。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在继承与发......
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翻译活动(1938—1944)在我国翻译史上有特殊地位,它给后人留下的启示是翻译可能是争取民族自强的无形力量,它能在......
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的王鲁彦虽已进入生命的最后阶段,但仍热情地参加抗日战争的实际工作并创办《文艺杂志》,热烈地号召人们起来抗......
桂林抗战教育是“抗战文化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抗点教育成就辉煌: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桂林文化城造就了一批文学家和翻译家,秦似就是其中一个。他在桂林四年期间创造了不容忽视的成果,这些成果对鼓舞战时的民众起到了......
抗日战争时期,时为西南乃至全国的抗战重镇的桂林,吸引着大批文人的到来,他们在这西南一隅,用手中的笔墨书写了抗战文化史的光辉一......
"桂林抗战文化城"在抗战时期成为一道耀眼的景观,而在今天,它仍然具有当下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从再现辉煌历史成就、成为城市响亮名......
1938年至1944年,桂林抗战文化城出版的文艺期刊近百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翻译活动。文艺期刊与翻译形成了互动的关系:前者是推动翻译繁......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起到抗日战争期间,徐悲鸿曾经六次来到桂林,前后流寓两年左右.在此期间,他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和杰出的艺术才华......
抗日战争时期,因战乱大批的学者、文豪辗转到桂林。故桂林一度被誉为“文化城”。桂林抗战文化城的文化活动造就了许多翻译家,赵家......
1938年秋至1944年秋,大批文人学者云集桂林,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文化救亡活动。在原创文学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的同时,桂林抗战时期的......
标题体现主要内容,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标题翻译的得体性是译者尤为关注的问题。论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依据,结合桂林......
和谐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