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梅雨相关论文
本文首先分析了1954-2005年江淮梅雨期降水的低频振荡特征,并针对其中的准双周振荡进行了详细的讨论。通过定义梅雨准双周振荡强度......
本文首先以2007年东亚夏季风活动过程为例,分析了东亚夏季风活动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并计算了50年的东亚夏季风指数,研究东亚夏......
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中的......
摘 要:采用NCEP逐日1°×1°再分析资料、高空观测资料、双庙站降水资料及雷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的大气背景为南......
中国的江淮梅雨具有多时间尺度特征,利用1979—2017年欧洲中期预报中心逐日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和台站逐日降水观测数据,采用......
每年7月至9月是我国华北地区的汛期,从南部海面上吹来的季风经过长江、华南,进入华北,标志着华北雨季的到来。今年汛期受厄尔尼诺......
江淮梅雨是我国夏季降水预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梅雨雨带的确定具有重要性,梅雨量的丰枯直接与江淮地区旱涝灾害的形成和持续有关,梅......
本文对亚澳季风区平均场和扰动场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江淮梅雨异常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 (1)江淮地区的平均场水汽输送在......
本文根据中国气象局气候中心提供的长江中下游梅雨特征量和江苏省气象局提供的长江中下游梅雨过程数据集,从入梅日一致年份入手,利用......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78-2007年全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ECP/NCAR提供的逐日再分析资料,从区域整体角度讨论并划定了近30年(......
本文利用NCEP/NCAR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局160站降水资料,选取典型个例并通过合成分析,利用动力热力学诊断的方法,详细分析了梅......
江淮梅雨暴雨是中国典型的气象灾害之一.淮河流域梅雨期继1991年出现持续性大暴雨造成严重洪涝灾害后,2003年6月~7月又出现了持续......
1997年江淮梅雨姗姗来迟,汉口以东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江淮流域梅雨量偏少4-5成,对照历史上40年江淮梅雨资料分析:1997年梅雨,属......
为了揭示江淮梅雨降水量的长期变化规律,利用1957~2008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使用线性倾向估计、小波分析等方法,在将日降水划......
2016年入汛以来,受江淮梅雨和低空急流等影响,淮河流域发生了多次强降雨过程,淮河干流及淮南支流出现了明显涨水过程.淮河干流出现1次......
使用NCEPFNL再分析资料和GDAS资料,利用轨迹追踪模式HYSPLIT对2015年6月27日发生在江淮地区的一次台风远距离暴雨的水汽条件及其输......
针对江淮梅雨空间分布非均匀的定量化问题,基于1960—2007年江淮地区高密度站点资料,运用空间集中度和集中区的方法定量分析江淮梅......
根据1954—2005年江淮地区梅雨期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REOF)分析得到,江淮梅雨具有江淮型、江南型、淮河型......
对1981到2010年江淮梅雨的丰梅年和枯梅年各五年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丰(枯)梅年高层100hPa南亚高压增强(减弱),低纬度盛行的偏东风气......
利用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轨迹模式(HYSPLIT4.9),结合海量气块追踪分析法,对比了江淮梅雨和淮北雨季平均水汽输送特征,从水汽来源及源......
利用江淮流域1954-2001年梅雨量资料和美国NCEP/NCAR1954-2001年逐日高度场、风场、比湿场和地面气压场资料,网格距2.5°×2.5......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78--2007年全国753站的逐Et降水资料和NCEP/NCAR提供的逐日再分析资料,从区域整体角度讨论并划定了近30年(197......
本文应用2003--2005年100hPa北半球高度场资料,选取符合文献[2]确认的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具有季节性大幅度东进、北移和东进且伴随北......
本文利用了1950—2017年NOAA的逐月Ni?o3,Ni?o4和Ni?o3.4指数资料,Kaplan Extended SST V2的逐月海温异常数据,JAMSTEC提供的逐月S......
利用小波变换,分析了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多尺度特征和存在的周期,通过对Nino3区海温、西太平洋副高以及亚洲纬向环流指数的小波变......
利用美国新一代中尺度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模式,采用高分辨率的细网格距和适当的物理方案,对2003年7月4-5日的江淮......
夏季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存在两次明显的北跳,其中第一次北跳导致华南前汛期结束、江淮梅雨建立,而第二次北跳则意味......
以国家气候中心全球大气-海洋耦合模式(BCC_CM1.0)20年的预报产品为基础,重点分析了该模式对中国江淮梅雨的预报能力以及梅雨预报中......
2018年主汛期我国平均降水量为652.0 mm,较常年同期偏少95.0 mm。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北方降水偏多,南方降水偏少的总体特征。其中华......
根据中国气象局《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的入、出梅标准,结合1960—2016年全国661个常规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再......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站点日雨量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NOAA OLR资料对2008年梅雨前后及梅雨过程中亚洲季风活动、副高及ITCZ的变化、......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该文应用NCEP/NCAR逐日2.5°×2.5°再分析资料、中国1089个测站的24 h降水资料以及NOAA 2°×2°月平均......
利用1960-2020年江淮地区75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Hadley中心海表温度资料,研究了东......
本论文利用华东地区278站1961-2009年夏季逐日降水资料,同期美国NCEP/NCAR的逐日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和海温场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
利用CCM3模式模拟了海温异常对江淮流域入梅的影响.结果表明,西风带的槽脊活动对西太平洋副高的北跳有较大影响,孟加拉湾、菲律宾......
利用1954—2003年的梅雨特征量数据资料和美国NCAR/NCEP再分析资料对50a间梅雨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年际及年代际的变化趋势,分......
根据中国气象局2014年印发的《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的入、出梅标准,以及江淮地区72个气象站1960—2012年近53 a逐日气象资料,采用......
利用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轨迹模式(HYSPLIT4.9),结合海量气块追踪分析法,对比了江淮梅雨和淮北雨季平均水汽输送特征,从水汽来源及源......
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印发的《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的入、出梅标准,结合1960-2016年全国661个常规气象站近57a逐日气象资料......
江淮梅雨是我国夏季风雨带向北推进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利用江苏省气象局提供的江淮地区1954—2001年入梅日期、出梅日期和梅雨量......
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中国江淮流域梅雨期的降水变化趋于复杂,雨带类型变化多样,降水强度发生变化。目前对江淮流域汛期天气气......
本文分析了1991年江淮特大暴雨期间东亚大气低频振荡活动。从低频振荡特征看,江淮雨量和东亚风场中低频振荡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风场的振荡......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78-2007年全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NECP/NCAR提供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和NOAA提供的第2套扩展重建海温资料,从......
1991年江淮暴雨分属三个梅雨阶段。使用国家气象中心客观分析的网格点资料,主要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的方法[6]诊断了梅雨期热带季风和副热带......
梅雨是大气环流季节转换过程中产生的江淮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入梅的迟早、梅雨期的长短、梅雨量的丰枯以及梅雨带的漂移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