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医家相关论文
目的:本研究通过选取第5版《中华医典》中载有妊娠咳嗽证治内容的清代医籍,采用文献整理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归纳总结清代......
庆恕是清代辽宁地区的儒医代表,他学有正宗,远取诸贤,近衷时代,善于酌古准今,择要类从,可作为医道三折肱之代表医家。理论上,他敢......
研究背景:现代医家多认为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肺系疾病中出现“肺胀咳逆”“喘不得卧”“目如脱状”等症状的阶段属于中医古病名“肺......
本文对清代医学家王孟英的生平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指出其著述丰富,在《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著录与王孟英有关的著作有33种,文章对其......
<正>1防眩汤考证之由来防眩汤作为治疗虚性眩晕的有效方剂,在临床文献上时有报道。在维普数据库输入防眩汤,检索得文献12篇。发现......
我院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县级中医院,现有正式职工210人,编制病床240张。目前煎药房制剂人员6人,室内整齐、清洁明亮、并装有通风、......
清燥救肺汤是治温燥伤肺,气阴两伤的主要方剂,为清代医家喻昌所制。喻氏有感于“古今治气郁之方,用辛燥行气,绝无一方治肺之燥者......
清代医家臧达德生平考略臧达德,清代山东诸城臧氏世医,《履霜集》为其代表作。该书的通行本为《珍本医书集成》本,系据手抄本刊行,书前......
前言中医的理、法、方、药理論体系,导源于黄帝內经、神农本草經,发展和运用于仲景伤寒论、金匱要路。清代医家徐灵胎說:“医学之......
张璐(1617~16987)。字路玉,晚年自号石顽老人。江苏苏州人,清代杰出医家,与喻昌、吴谦齐名,并称为清初三大名医。张璐毕生致力于中......
清代医家郭志邃所著一书是现存中医古籍中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痧症专著,也是刮痧疗法的基础性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主要文献.它首次较......
罗大伦本草堂 罗大伦,原名罗大中,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博士,兼任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主编,曾出版《古代的......
养生保健,吃补药已成为常见手段,而最为百姓熟悉的补药就是人参。“非参不治,服必万全”,意思是疾病的治疗全部仰赖人参,服用人参是万全......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滋补之风渐渐盛行,人参、冬虫夏草、鹿茸、阿胶等名贵中药材被不少商家大肆宣传所谓的功效,似乎把进补与......
中医认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叶天士(1666-1745)是清代著名的医学家,他不仅是中医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注重养生的专家.他认为,人到晚年,追求健康应以预防......
“完带汤”是一张治疗白带增多的著名方剂,由清代医家傅山(字青主)所创制,载于其所著《傅青主女科》一书。 白带是女性阴道排出的......
四子之书,合之则见其全,分之则见其偏.rn清代医家程国彭在《医学心悟·凡例》中指出:四子之书,合之则见其全,分之则见其偏.四子是......
老人的体质存在着虚实夹杂的状况,而有的人“胸横一老字,动手便参芪”,不问具体情况,一律用人参、黄芪来进补,这样做对老人痰湿积......
目的 通过对比9位医家临证处方规律的异同点,分析探讨清代医家唐容川临证处方用药特色.方法 选择唐容川及其他8位医家临证医案为研......
龙胆泻肝汤出自清代医家汪昂的<医方集解>,方由龙胆草、栀子、黄芩、车前子、泽泻、木通、生地黄、当归、柴胡、甘草等10味药物组......
清代医家叶天士所著《温热论》是论述温病的一部专著,所论“卫气营血”为温病学体系开山标志。其对温病的证候辨析、治法等思想对后......
血府逐瘀汤是清代医家王清任所创制,是<医林改错>中杰出的方剂之一,乃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名方.多年来笔者应用于临床发现,只要抓......
清代医家张璐说"相火为龙火,仅可温顺,导之归原……若用苦寒,则龙雷之火愈发",并具体指出"当予附桂于火同气,直入肾中,据其窟宅而招之......
清末著名医家傅松元远绍《内》、《难》、《伤寒》,近承七世家学,辨证精审,用药每以重剂见长,且善用古方,妙于化裁,临危之疾,多一剂而效,医......
目的分析清代江苏如皋医家顾晓澜所著《吴门治验录》医案从而总结其学术成就与思想。方法从顾晓澜修学成长、医技医德、口碑声望在......
《辨证录》为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著,为中医综合门类的重要著述。其中对于阳痿的辨治,论理简要中肯,用药灵活切病,多经验之谈。今列其证治......
杨凤庭的《弄丸心法》乃其一生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集成之作.该书强调脉理,主张疾病的产生概由患者的正气亏虚所致,故治疗尤其注重......
清代医家程国彭,字钟龄,原字小龄,号恒阳子、普明子,天都(今安徽歙县)人.他酷嗜医学,潜心钻研三十载,著成<医学心悟>一书.今仅就其......
启膈散,出自清代医家程钟龄(国彭)所著之《医学心悟》一书。原方是为治疗“噎膈”所设。噎即噎塞、哽噎,食物下咽困难;膈是格拒,指饮食不......
清代医家吴鞠通,继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又根据《内经》三焦部位划分的概念,创立了温病的“三焦”辨证方法。它以三焦为纲,将温......
内消瘰疠丸方出清代医家顾世澄所著《疡医大全》。方药组成:夏枯草800克,玄参500克,海藻100克,浙贝母100克,天花粉100克,连翘100克,熟大黄......
清代医家谢元庆编撰的《良方集腋合璧》,为民间验方汇编集,其中疮疡门辑入的方剂一粒珠.以其显效和速效而广为应用,当代收入《全国中药......
止嗽散方剂源于清代医家程国彭所著的《医学心悟》,为解表剂。方药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1000克,甘草(炒)375......
升降散载于清代医家杨栗山所著《伤寒温疫条辨》卷四。方药组成:白僵蚕(酒炒)6克,全蝉蜕(去土)3克,姜黄(去皮)9克,川大黄(生)12克。共研细末......
蚕矢汤见清代医家王孟英所著《霍乱论》卷下。药物组成:晚蚕沙15克,生薏苡仁、大豆黄卷各12克,陈木瓜9克,川黄连(姜汁炒)9克,制半夏、黄芩......
“酒色财气”,自古就被称为四毒,仁人君子莫不避而远之,不敢思之于心,言之于口,书之于纸,操之于行。但是,“酒色财气”却又是人们生活中随......
林砜琴乃清末江苏丹阳儒医,本文据实地调研及文献考证,从其出身家境,弃儒从医的经历,撰书济世、著作流传的过程,及其基碑和后人等方面,对......
银翘解毒丸和黄连上清丸是平常百姓家中小药箱里最常备的两种能"清热败火"的中成药。许多人在"上火"时,都会选用,对症的话,一般吃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