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的几点思考

来源 :2004年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36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山文化是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及辽西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关于该文化的研究已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已为学术界视为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红山文化的内涵相当丰富,无论是墓葬结构、埋葬习俗,还是彩陶、玉器,都独具特色。它既反映出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紧密联系,又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这其中玉器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类之一。当然,目前对红山玉器的性质及文化归属问题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以红山文化玉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究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还是属于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个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应当承认,我对红山文化没有什么研究,对于这样一个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也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我早年接触过一点红山文化的发掘工作,那是20年前即1984年的事情。那一年我曾有幸到牛河梁遗址的发掘现场逗留过一段时间,当时辽宁省的郭大顺、孙守道等同志正在现场主持发掘,王序、韩悦同志也在工地协助工作。当时,我亲眼目睹了著名的“女神庙”遗址布方发掘,以及在积石冢发掘清理几座出土玉器石棺墓的场面。所以我想仅就这一点经历为出发点,谈点个人的一点感受和不成熟的想法,不妥之处请指正。
其他文献
辽西地区的文明起源问题,是在1979年发现辽宁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晚期祭祀遗址之后才明确提出来的。在后来20多年的文明起源研究中,虽然辽西地区的与文明起源有关的重要考古发现,仅是喀左东山嘴和建平牛河梁附近区域等几处,参与该区域文明起源研究探索的学者也是可数的几位。但是,由于在东山嘴及牛河梁附近区域等地发现的红山文化等遗存所反映的文明化进程,突破了人们传统的认识,为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渠道。
在中国早期造型艺术中,其题材以巫术、崇拜与祭祀为主,造型多为人类虚拟、象征、写意的神异形象。技法上采用了人类最古老的造型手段,即以线为主的造型,本文从几方面试谈红山文化玉器与传统中国画的共同的艺术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在红山文化玉器和传统中国画上的体现。
考古证据显示,由于自然与人文条件的交互影响,玉器在中国古代各考古学文化中的发展一直是有主有次、消长互见的。其中位于西辽河流域的“东北系统”以及位于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东南系统”,正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文化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两支。这两大文化均分布广泛,一般相信其玉器之制作与生产当邻近玉料产地,也因为自然资源的不虞匮乏而较其他系统文化具有更悠久的玉器传统与完整的发展脉络。本文介绍了古玉研究的新契机:从
猪龙形玉器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代表,在红山文化分布区域内多有出土,采集品和传世品也较多,其形制大体相同,身体蜷曲,头部似猪,竖耳圆眼,吻部前突,前端并列双圆鼻孔,口微张,极富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猪的特征,学术界因此提出了“猪龙变化说”。红山文化猪龙形玉器现已发现多处,现以笔者所掌握的材料进行简介,红山文化玉猪龙为何猪首蛇身?依据目前已有的考古资料,笔者认为这和辽西古文化区原有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
中国玉文化有着一万年萌生发展的悠久历史,万年的玉文化,它有着无限的生命力。2008年北京奥运徽宝就是古老而优秀的玉文化传统与当代奥林匹克的人文价值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相结合的纪念碑的式杰出作品,也就是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而又永葆生机的有力见证。万年的中国玉文化经历了巫玉—王玉—民玉的三大阶段。本文现对这三个阶段进行了具体介绍。
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该地区诸多的红山文化玉器陆续问世。笔者因在博物馆工作之便,接触了一些红山文化玉器,并对它们产生了深厚兴趣,现将巴林右旗境内所出土、征集以及以其他方式收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馆的红山诸文化玉石器供奉专家学者以此为巴林右旗、赤峰地区乃至对整个西辽河流域古玉文化的研究,抛砖引玉。红山文化玉器以其时代早、造型独特、色泽美观、工艺精湛著称于世。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红山文化玉器还没有被更多的
本文指出钻杆式治玉工具不同于台凳式琢玉工具,而新石器时期玉器上具有使用钻杆式工具的特征,对不同时期使用的钻杆式治玉工具进行了介绍:商周玉器上的钻杆式工具痕迹;汉代玉器上残留的使用钻杆式工具的痕迹;宋、明玉器加工中使用的钻杆式工具;清代玉器加工中使用的钻杆式工具。
玉文化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至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从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玉器——兴隆洼玉器算起,史前、先秦、汉唐直至明清,各个朝代的玉器均有出土。然中国出土之古玉,大多有沁。宋代著录曾有沁字,但无书传世。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已注意到沁色,指出玉分血玉、尸古、黑漆古、土古等等颜色,其实就是对沁色的不同叫法。此后明清许多关于玉器的文献均提到玉沁,清代陈性在《玉纪》中更把玉沁分为多种颜色,总名
红山文化距今已有6500~5000年的历史。众多的红山古玉器在先民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更令后世瞠目结舌的是,在当时生产工艺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先民却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制作了品种众多、造型各异的精美玉器,并有了一定的审美观念,对玉石进行精确划分。红山文化玉质来源问题至今尚未有准确定位。近几年来,通过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对红山玉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部分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已初步认定
本研究拟采取后设(meta)研究途径(approach),选择红山文化玉器中极其简略之器形——玉管珠进行实物观察比对研究。首先自器物外表(n层面)进行其器形结构特征之初步观察,发现红山玉管珠器形结构之一般特征为:造型圆直中空,外廓磨方成圆、器面研磨光润细致,形体中段多呈鼓弧状、两端渐次收窄,中孔双面对钻、端缘打磨圆润光滑,通体予人以盈润饱满、光洁可爱之印象。复再进一步比对多件同一基本器形间之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