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掀起,体育产业无疑成为了拥有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自从2017年5月9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以来,各省市都在筹建运动休闲小镇,而数量、类型繁多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如何打造出独特的一面,已经成为各个小镇规划所需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民俗体育是依附当地的生活风俗习惯传承至今的体育活动,全国各个地区普遍拥有符合当地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能够很大程度上体现地区独有的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但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全球一体化的进展,民俗体育的传承日渐式微、影响力日渐削弱、生存空间逐渐减小。目前山东省民俗体育文化项目共有约178项,而当前山东省体育旅游发展资源多、开发少、地区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山东省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故将民俗体育文化融入山东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有利于山东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差异化建设,避免"千镇一面",又能让当地民俗体育文化走出小镇广为人们所知,促进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政府工作报告和文件,为本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2.专家访谈法:访谈对象包括体育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民俗学等方面的专家,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人、体育休闲场所管理人员。3.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主要是省内体育休闲场所、体育游乐场所消费的居民。4.案例分析法:选取有代表性的体育休闲项目,进行个案分析,有助于验证实验假设。5.实地考察法:深入体育休闲园区实地考察,为项目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研究结果:1.通过整理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的民俗体育项目,充分挖掘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及价值,并结合山东省经济区域划分标准,将山东省列入非遗的民俗及体育项目划分为胶东半岛渔家秧歌风情民俗体育、鲁中平原传统民俗体育、鲁北鲁西北黄河文化民俗体育、鲁西鲁西南武术运河文化民俗体育、鲁南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民俗体育五大分区。2.以日照奥林匹克水上运动小镇为例,实地调研山东省体育特色小镇现状,分析其布局现状、运营项目、动力机制、空间效应。认为:日照奥林匹克水上运动小镇"一核""两环""多板块",并以步道、绿道、水道、车行道将各板块连接的规划布局比较合理;运营项目主要有日照滨海休闲体育旅游的休闲观光型产品、休憩体验性产品、运动参与性产品等,小镇建设及体育类活动类型属于"体育+"模式,充分体现体育小镇中体育的核心地位;小镇以水上运动项目为载体,注重核心区+辐射区的双重作用,小镇的规划与建设从"人"的角度出发,做好全民健康服务,秉持小镇建设的空间生态理念,建构了小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针对小镇发展的动力机制中的需求系统、供给系统、中介系统、支持系统进行分析,认为小镇目前发展动力不足、小镇内的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项目开展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丰盈,提出结合当地民俗文化设置相应的民俗体育项目将能极大吸引游客及当地居民的热情。3.以鲁南地区民俗体育为例,探究民俗体育文化融入运动休闲小镇建设的可能性及可行性。认为:鲁南地区民俗体育项目种类丰富、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亟需对民俗体育文化进行传承及创新,决定了鲁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融入运动休闲小镇建设的可能性。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民俗体育与红色旅游产品在运动休闲小镇内的有机结合、开展红色民俗体育体验式旅游、开发小镇内红色体育项目的体验式旅游资源、"战地舞蹈"的结合形式及对小镇内多种民俗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等方式,说明将当地民俗体育融入现有的红色旅游区域内形成鲁南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民俗体育小镇是可行的。研究结论:1.民俗体育主要与民间的风俗习惯关系密切,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特定的场域,通过民俗体育文化传承,让该地域的人群"记得住乡愁"。因此,民俗体育项目的旅游开发策略及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模式宜根据民俗体育项目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所在区划的不同等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及传承发展模式。2.鲁南地区的民俗体育项目丰富多彩、民俗体育文化浓郁,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众多,鲁南地区的民俗体育文化亟待传承及创新,而且鲁南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因此,依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将鲁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融入运动休闲小镇建设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3.从政府的目标引领作用、政策驱动作用、政府的协助作用等宏观角度,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创新运营模式、重视专业人才培养等针对小镇的经营管理部门及地方政府的中观角度,从保证民俗体育的核心地位、关注民俗体育的文化传承、体现民俗体育的健身功能、加强民俗体育的品牌化建设及民俗体育的带动功能等运动休闲小镇具体的建设层面的微观角度,提出山东省民俗体育文化运动休闲小镇建设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