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控制作为父母养育行为的体现,是个体情绪和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受到了大量研究的关注。但是,以往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父母控制中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的作用存在差异,心理控制不利于个体发展,而行为控制对个体良好发展有利,但这种差异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否存在仍有待检验;其次,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对个体的外化/内化问题的影响是否具有特异性仍然存在争议;第三,对父母控制起作用的中介机制仍缺乏了解。因此本研究试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检验不同父母控制(行为控制vs.心理控制)对不同问题行为(外化问题vs.内化问题)的作用差异以及不同心理资本(事务型资本vs.人际型资本)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采用随机整群抽样,选取三所普通中学734名青少年(男生占51%,平均年龄13.92,标准差0.73)为被试。被试匿名填写父母控制问卷、心理资本问卷、青少年问题行为问卷。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和年龄以后,行为控制通过增加事务型资本减少内化问题,通过增加人际型资本减少外化问题;(2)心理控制通过减少事务型资本增加内化问题,通过减少人际型资本增加外化问题;(3)行为控制对两种问题行为的抑制作用全部通过中介路径实现,而心理控制对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除中介路径以外还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心理控制会促进两类问题行为的产生,而行为控制则会减少两类问题行为的发生,研究与西方文化背景下一致,且并未发现两种父母控制与两种问题行为间的特异性。有趣的是,不同心理资本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存在差异,事务型资本对于减少内化问题更为关键,而人际型资本对于减少外化问题更为关键,验证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两种心理资本进行区分的必要性。该研究结果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预防和干预具有一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