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指为了适应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解决学生上学远的困难,为保证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完成义务教育而建立的一种特殊的办学模式。20世纪90年代,义务教育的寄宿制学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已具有相当规模,然而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之中,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小学生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由于长期生活在寄宿学校的环境下而缺失了家庭、教师、学校的情感关怀,导致他们不能尽快地适应寄宿生活,继而在社会适应方面出现了问题。而社会适应不良的学生,其攻击性也更强。此外,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小学生由于自小就离开家庭进入学校开始集体生活,自我调控能力的高低对其攻击行为也有一定影响。因此,探讨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自我调控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非常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文献查阅,研究假设自我调控在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社会适应和攻击行为之间可能起到中介作用。研究以辽宁省两所农村寄宿制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共569名为研究对象,使用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攻击量表、小学生自我调控量表进行测量,通过建立潜变量中介模型,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寄宿制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与自我调控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攻击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社会适应与自我调控呈显著正相关,与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而自我调控是社会适应影响小学生的攻击行为的不完全中介变量。所以农村寄宿制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社会适应、自我调控对攻击行为有反向预测作用。这引起了家长及学校的关注与与思考,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小学生,学生家长在与孩子相处的有限时间内,应多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支持;学校应在相对有限的校园内组织开展多种团体活动,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从而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同时引领他们发现并体验到寄宿学校生活的独特意义,从而逐步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