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7)》中提出近30年中国大学生体质水平呈现持续下降的局面,尤其是力量显著下降和肥胖率显著增加。骨骼肌作为人体重要的运动器官,不仅能调控血糖平衡和机体代谢,对维持人体日常活动及体质健康也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当运动强度在75%-90%(VO2max)时,能最大程度增加肌纤维的收缩,这表明剧烈强度的有氧运动可能更有益于骨骼肌质量的提升。HIIT作为一种省时高效的运动锻炼形式,以高强度负荷为特点,是近年来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新型的训练手段。研究表明HIIT不仅增加骨骼肌的含量与厚度,其对肌肉的刺激远远大于中等强度的持续运动。关于HIIT与骨骼肌的相关研究针对主要集中在老年人、慢性患病等人群,但关于大学生骨骼肌的研究还十分有限且具体各部分的肌肉量并没有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汉族大学生进行12周的HIIT,采用超声测量肌肉厚度相关指标以及人体成分仪测量骨骼肌含量指标,来观察其对大学生骨骼肌质量、厚度水平的影响,对改善大学生运动能力、体质健康水平有积极的影响,为指导青年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干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实验依托于国家科技部"十三五"支撑课题《运动健康促进效果个体差异的生物学机制与健康指导方案》。通过发放招募信息和口头宣讲等方式,选取75名18-24岁健康且无规律性运动的学生例为研究对象。运动干预采用跑步与快走交替的HIIT,每周训练3次,共训练12周。训练分为适应阶段和提高阶段,根据个体最大摄氧量测试数据,确定受试者最大摄氧量心率(VO2max)。根据Swain等人的研究公式将训练强度由VO2max换算为最大心率(HRmax)表示,计算出每位受试者在规定训练强度下训练心率范围,训练过程中全程采用Polor10心率表带实时监控运动中的心率,以确保训练的有效性。受试者个体运动强度为80-90%VO2max速度,快走强度为50-55%VO2max。适应阶段:持续时间均为28min。第一周56组15s跑走交替的间歇训练;第二周28组30s跑走交替的间歇训练;第三周14组1min跑走交替的间歇训练;第四周7组2min跑走交替的间歇训练;积极恢复周3min慢跑,心率控制在50-55%VO2max。提高阶段:第五周到12周,4组min跑步与3min快跑交替的间歇训练,持续时间均为28min。采用InBody人体成分分析仪,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测试身体成分指标(体质量、骨骼肌、骨骼肌百分比、去脂体质量、上肢肌肉含量、下肢肌肉含量)。同时采用美国GE便携式彩色超声诊断系统LOGIQE,在安静仰卧状态下测试肌肉厚度指标(左右侧股直肌厚度、左右侧股中间肌厚度、左右侧胸大肌厚度)。身体成分、肌肉厚度均在HIIT干预前后测量一次。实验测试所得的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分析。实验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有显著差异,P<0.01表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在实验前后对受试者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体成分数据结果显示,12周HIIT干预后,女生骨骼肌、骨骼肌百分比、下肢肌肉含量、去脂体质量,有显著性提高(P<0.05);体质量、上肢肌肉厚度,较干预前均出现一定程度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体质量,有非常显著性降低(P<0.01);骨骼肌百分比、下肢肌肉含量,有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骨骼肌、去脂体质量、上肢肌肉厚度,较干预前均出现一定程度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肌肉厚度结果显示,12周HIIT干预后,女生左侧股直肌厚度、右侧股直肌厚度、右侧股中间肌厚度,有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左侧股中间肌肉厚度、左侧胸大肌厚度、右侧胸大肌厚度,较干预前均出现一定程度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左侧股直肌厚度、右侧股直肌厚度,有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左侧股中间肌厚度、右侧股中间肌厚度、左侧胸大肌厚度、右侧胸大肌厚度,较干预前均出现一定程度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2周HIIT干预后,大学生骨骼肌含量与厚度均有明显改善。提示12周HIIT能够提高大学生骨骼肌质量,且可作为全面增强学生骨骼肌力量素质的运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