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花猕猴桃(A.eriantha)属于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猕猴桃属(Actinidia)的多年生的藤本植物,是中国特有的猕猴桃种质资源。有机酸组分与含量的差异导致不同类型果实拥有独具特色的风味,是决定果实酸度及风味的重要组成因子,同时对保持果实品质和确定营养价值起着重要作用。果实中有机酸组分很多,但大多数果实以1种或2种有机酸为主,按照成熟果实中积累的主要有机酸大体可将猕猴桃分为苹果酸优势型、柠檬酸优势型和酒石酸优势型3种。本研究旨在探讨毛花猕猴桃果实发育期间果肉中有机酸组分及含量特点,揭示其发育期间有机酸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有机酸含量的变化与有机酸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关系。以江西省奉新县猕猴桃研究所种质资源圃毛花猕猴桃‘赣猕6号’与‘MM24’为试验材料,于2017年5月31日(盛花后20 d)开始采样,每15 d采集果样1次,共11次,每次采集果实15~20个。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组分及含量,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相关代谢酶的活性。研究结果显示,毛花猕猴桃果实的有机酸含量整体呈先增后减少的趋势,在生长发育前期(花后110d前)不断积累,后期(花后110d后)逐渐降低。主要组分为奎宁酸、柠檬酸、苹果酸和抗坏血酸,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29~14.11、0.18~6.78、0.75~5.11、2.61~8.77 mg·g-1 FW,占总酸含量的83.01%~92.67%;草酸、乳酸、琥珀酸、酒石酸和富马酸含量少或极少,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17~0.82、1.13~3.29、0.11~0.50、0~0.31、0~0.04 mg·g-1 FW。幼果中,奎宁酸含量较多,柠檬酸与苹果酸含量较少;随着果实发育,奎宁酸不断下降,而柠檬酸与苹果酸含量上升。有机酸组分与总酸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赣猕6号’果实中,奎尼酸含量与总酸含量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91,与其他有机酸的相关性不明显;‘MM24’果实中,奎尼酸、抗坏血酸与总酸含量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和0.67。发育期间,果实苹果酸酶、线粒体ACO酶活性与柠檬酸、奎宁酸、抗坏血酸含量均存在极显著相关。在供试的两个品种(系)果实中,NAD-MDH活性变化与抗坏血酸含量变化呈负相关、CS活性变化与柠檬酸含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各主要酸组分与细胞质ACO活性的相关关系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