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二十年以来,云南地区众多旧石器时代晚期考古遗址的发现,为重建中国西南地区农业出现之前这一特殊时期的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契机。本文主要包括两个代表性地点的研究案例:剑川象鼻洞遗址和景洪娜米囡遗址。象鼻洞遗址遗址位于横断山脉中,是剑川县境内发现的第一处洞穴遗迹;娜米囡遗址位于横断山脉纵谷区的南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罗锅山的西侧。象鼻洞遗址共发现7个考古层,代表100-75 ka BP和11 ka BP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沉积,较为丰富的孢粉含量很好地反映了当时的植被和气候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00-75 ka BP期间,象鼻洞遗址主要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植被先以丰富的Nyssa和Pinus为代表,Chenopodiaceae曾一度明显增加,反映为一个短暂的变干期;之后温暖和潮湿的气候条件,再度恢复,出现了大量的Nyssa和Cyclobalanopsis,反映了末次间冰期(MIS 5)的气候条件。约在11ka BP,组合中Nyssa、Fagus和Cyclobalanopsis构成最大值,代表了冰期后更为温暖的气候条件。娜米囡遗址位于当地的一个溶洞中,孢粉大多缺乏,但我们在6个考古层位中发现了丰富的植硅体,共建立6个植硅体组合带。根据植硅体的温湿指数,推测在23 ka BP-10 ka BP期间,遗址周围环境曾经历了一个先温湿后冷干、冷湿、冷干、冷干、温湿的气候变化过程,总体变化趋势与当时的全球性气候变化规律相一致。象鼻洞遗址孢粉组合主要是木本植物,反映两个不同沉积时期人类活动的信息都很弱。同时,两个遗址的化石组合中都没有发现栽培植物的痕迹,因此,采集、狩猎和捕鱼仍旧是当时人类的主要生活方式。棕榈型植硅体在娜米囡遗址中含量十分丰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增强。对云南地区其它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研究仍在进行中,有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进一步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