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恋的多维度:行为遗传学视角

来源 :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al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正处在一个自恋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优秀、有魅力等.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领域,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自恋理解为包含权威感、自满、出众、爱出风头、利用他人、虚荣和特权等诸多要素的结构,并且主要通过经典的自恋人格量表来进行测量.这种自恋的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取向,即通过提升/鼓吹自我的优越来满足系列自我促进动机(如“超人”).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1)自恋的诸多要素可归结为两大类——虚夸(如“我是天才”)和特权(如“他人为我而存在”),分别代表自恋的人际内和人际间特征;2)与主体取向的自恋或主体自恋相对应的还有一种公益取向的自恋,又叫公益自恋,公益自恋的人倾向于提升/鼓吹自己的利他性来满足自我促进动机(如“圣人”).这些观点已经得到了行为研究的初步支持,本研究则从行为遗传学的角度进一步探讨这些看法的合理性.304 对来自北京双生子研究中心的双生子(同卵152 对,异卵152 对)完成了虚夸、特权、能力自恋和公益自恋的自评.结果发现,虚夸(42%)和特权(35%)均有遗传性,同时两者的个体差异也受非共享环境影响;虽然虚夸、特权与传统的自恋共享部分遗传、环境基础,但虚夸、特权之间的遗传相关(0.27)和非共享环境相关(0.28)都较低,表明虚夸与特权是相互独立的.结果还显示,主体自恋(47%)和公益自恋(42%)也可遗传,且同时受非共享环境的影响;特别有趣的是,影响主体自恋的遗传和环境因素虽然会影响公益自恋,但是遗传(68%)与环境(94%)对公益自恋的影响更多是特异性的,支持了主体性自恋和公益自恋是两个不同结构的观点.总起来,本研究为区分虚夸和特权两个维度、主体与公益两种自恋提供了新的遗传证据.
其他文献
情绪表达是人们交流情感体验的一种方式,多发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且影响到人际关系,那些更注重人际关系和谐和适应社会情境的个体相比于与那些更注重自我意愿表达的个体在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