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属性决定了其在素质教育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实践中却陷入了"应试体育"的泥淖。一方面,我国人才培养、选拔机制环境下体育分值比重注定了体育课程与考试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则是因体育课程自身的逻辑体系不健全、体育考试评价不完善等内在因素,使得整个社会对体育功能认知越来越淡化。同时,体育考试与体育课堂同质化现象严重,"应试体育"的单一功能不利于学校体育项目开展。多年以来,丰富的体育活动被单一化,体育课堂情景的生动性被刻板化,练习方式过程的深刻性被浅表化。造成了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尴尬现象,削弱了体育多元基础性功能作用。近些年,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及考试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不断进行方案革新,取得了一些经验与阶段性成果,逐渐尝试必考与选考相结合、过程性考核等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过,体育锻炼以及运动项目的能力发展评价具有自身本质属性规律,有别于其它基础学科的考试。在我国素质教育转型的新环境下,体育考试评价需要更加符合自身特征的评价方式,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在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多元化背景下,转换评价理念是我国体育考试困境突围的唯一途径。由"评价什么是最方便"转向"评价什么是最重要"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体育项目本质属性上看,过程性考核方式比终结性评价体育考试更加贴近体育发展目标。植根于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与体育课程考试具有天然的契合点,将综合素质评价理念融合于体育考试中,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规范体育课程考试与评价,形成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核心的体育诊断、改进、激励机制,逐渐去除"唯分数论"等应试体育现象及达标体育观念。体育考试评价的规范化对于终身体育习惯养成、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改革、教育公平的促进都具有深远意义。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历史演变及中考体育历史沿革进行了回顾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学校体育考试特征进行了研述,分析认为在体育锻炼功能越来越得到强调的同时其定位却逐渐弱化,陷入了评价困境。深入理念综合素质评价理念的内涵,结合国家教育部针对体育课程发展评价出台的相关政策建议,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提出、推广、试点等进行评述,探讨体育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之间的关系。基于此,从综合素质评价理念视角探索体育考试评价,提出适合于青少年学生多元基础性目标发展的路径趋向。结论与建议:(1)我国学校体育考试陷入了内在体系缺陷与外在教育惯性的困境。体育考试内容缺乏逻辑性难以系统化,体育考试目标的单一性导致评价片面化,评分标准的底线达标性致使评价平均化,分值比例设置导致体育考试处于边缘化。(2)我国教育大环境下,体育考试功能与定位出现偏差。体育考试应然于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达成诊断、反馈、激励与改进,而却实然为选拔与甄别功能,体育考试未能与体育课程功能属性形成良好的闭环效应。(3)综合素质评价是体育考试评价发展的必然趋势。运动与健康是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重要内容,具有多元基础性发展特性。从学生个体发展角度来看,"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更加靠近体育考试的实质内容。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理念是体育考试改革的主要趋向,综合素质评价与项目测试成绩相互融合是体育考试的理想状态(4)基于综合素质评价理念,提出我国学校体育考试评价规范化路径。在健全体育考试内容体系与评价标准方面进行阶段性学习与整体规划布局、确定考试项目分类与不同程度学习、增加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考试、体育考试评分标准阶梯化;在融合多种评价方式方面,加大过程性考核方式分量、尝试阶段性综合考评与现场抽查制度、体育现场考试推行"盲考"随机抽选;在构建多维一体的评价体系方面,体育考试内容进行体质健康与兴趣分层、建立体育考试评价多主体交互体系;完善加强多种组织监督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