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风险因素是指个体所成长的家庭环境中增加其消极发展结果可能性的特征。风险家庭情境下青少年心理韧性发展是发展心理学关注的焦点领域。本研究在风险家庭模型、心理韧性理论和非稳态负荷理论观点指导下,利用潜在剖面分析技术考察了风险家庭情境下青少年心理韧性发展是否存在"韧性代价"现象。在排除精神失调(或疾病)、物质滥用,服用精神药物超过8周以上,生理上或有其他慢性疾病的青少年后,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山东省2所普通中学703名青少年(平均年龄13.85岁,SD=1.13)及其主要抚养人作为研究对象。青少年填写了父母婚姻冲突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问卷、青少年内外化问题量表,同时,收集了青少年肥胖指数(BMI指数)、收缩压和舒张压作为非稳态负荷的生理指标;主要抚养人填写了家庭物质困难量表、父母抑郁量表和父母消极教养问卷。在考虑青少年性别、年龄对分组影响后,结果发现风险家庭情境下的青少年其韧性发展存在明显的分组特征。具体表现为4个潜在剖面,分别为"问题行为组(占被试5.3%,约37人)"、"韧性代价组(占被试10.8%,约76人)"、"全面韧性组(占被试56.1%,约394人)"、"普通发展组(占被试27.9%,约196人)"。上述结果表明:(1)风险家庭情境下绝大多数青少年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结果(全面韧性组和普通发展组),符合心理韧性理论的相关观点。(2)同时,本研究发现风险家庭情境下某些青少年的韧性发展存在"韧性代价"的现象,表明风险家庭情境下的某些青少年虽然表现出了"心理上的韧性",即在心理韧性的社会心理指标(内外化问题)上表现出较好的发展,但并未表现出"生理上的韧性",即在生理指标(非稳态负荷)上表现出了高水平的非稳态负荷。上述结果启示我们,对处境不利青少年发展保持乐观的同时,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青少年的韧性发展,应认识到某些青少年良好的社会心理发展结果可能以牺牲内在生理发展(健康)为代价的。总之,本研究对如何促进风险家庭情境下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