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不育是男科门诊常见疾病,目前认为不育不仅是个人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公共社会问题,是许多国家生殖健康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孕不育夫妇中约20%的不育症完全是由男方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育是男科门诊常见疾病,目前认为不育不仅是个人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公共社会问题,是许多国家生殖健康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孕不育夫妇中约20%的不育症完全是由男方原因引起,百分之30%-40%是由男女双方原因引起,男方因素几乎占不育原因的一半。流行病学研究从不育在不同时间、地区、人群的分布出发,从而揭示影响不育的因素。许多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近几十年里男性精液质量有明显下降趋势,有资料表明精子密度、精子活力、活率以及精子形态随着年代的推移各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我国有研究对9292人的精液进行了分析,发现精子密度、活动率、正常形态率与年代成负相关,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大多数学者认为精液质量的下降与全球性环境状况的恶化、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密切关系。不育症的发病率在各个地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以及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传统风俗都是影响生育的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分析了来自五大洲89个国家关于不育症的发病率的392篇文章,不育发病率在0.4%-66.6%之间,全球平均发病率约为16.7%。我国不育发病率在地理分布上从东部到西部具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这与经济水平、卫生资源状况成负相关。男性生育年龄与生殖功能具有相关性。目前普遍认为生育能力是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高而降低,但学术界对男性生育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还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老龄男性的精液各项指标与青年男性相比差别并不十分显著,尤其是精子的浓度并不减少。总之,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的生殖功能有可能在逐渐减退,可表现为生殖器官的萎缩、生殖激素水平的改变和精液质量的下降。研究表明职业与男性更不育有明显的相关性。科学研究已经证实物理因素(振动、辐射、热)、化学因素(如铅、微量元素、杀虫剂、有机溶剂)、生物因素(如支原体、衣原体、细菌、病毒等)对男性的生殖系统均能产生生殖毒性。有研究表明,工人的不育率与工人们在工作环境中暴露机会、接触强度呈正相关。铅接触可影响精子的活力,畸形精子增多,性欲下降。高温可增加睾丸的温度,影响精子的发生和成熟。司机不育症发生率较高,与车内温度高,车内长期振动有关。有研究对201名司机进行调查,以50名年龄和研究嗜好相似的非驾驶员做对照,结果表明司机组的畸形精子率为64%,对照组为45.8%,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他文献
在当前加快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下养鸡业,对节约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鸡种选择 选择体型大小适中、抗病能力强、觅食能力强、抗逆性强且适宜放养的鸡品种(如黄鸡、麻鸡、黑鸡、乌鸡等)。种蛋、雏鸡应从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动物防疫合格证》的种鸡场和孵化场引入。同一
氮磷钾缺素试验实施于黑龙江省大庆市(安达)、绥化市、黑河市的耕作区,研究平衡施肥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钾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养分限制因子,磷对大豆的蛋白
随着国家《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实施与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的加大,探索适宜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生态循环模式,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亟待研究的课题。笔者在对“蚯蚓、发酵床、沼气池”三个关键环节将种养有机结合生态循环模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农村种养生态循环技术开发对策。 一、种养生态循环发展对策 1. 种植—养殖—蚯蚓—种植模式 以农林生产的粮食、果实等产品作为饲料,养殖猪、牛、鸡等畜禽;
全国首个“国家薯类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日前在北京成立。联盟成立后,将建立一个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薯类深加工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我国薯类深加工产业的健康发展。 据介绍,我国对薯类的利用研究和综合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薯类深加工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够高,迫切需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针对这些问题,由秦皇岛鑫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起,联合相关农业企业、科研院所共同組建
编者按:最近,上海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可见,病死猪、猪粪尿、污水等猪场废弃物处理不好,不仅污染生态环境,而且危害生猪自身以及人类健康。规模猪场废弃物排放量大,更应注重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现特将两地的废污处理经验介绍如下,供养猪场(户)参考。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不断增加,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环保部门污染源
<正>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唯一的水电铝企业,以云南得天独厚的水电绿色能源为依托,致力于铝冶炼、铝加工、铝应用产品全流程绿色制造,通过
党参是鄂西北高山地区种植的主要中药材之一,紫纹羽病(俗称“锈腐病”)是当地党参上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重的病害。该病为害党参植株根部,轻者导致根条瘦小、呈锈褐色,减产10%~20%、减收20%~30%;重者导致整个根条干腐或湿腐坏死,减产、减收幅度达50%以上,严重影响党参的品质与产量。现将其发生情况和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 主要发病症状 紫纹羽病在党参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生。初发病时,根部表皮
豆荚螟为世界性分布的豆类害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以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受害最重。豆荚螟为寡食性,寄主为豆科植物,是南方豆类的主要害虫。为寻找防治豆荚螟的理想药剂、提高防治效果,2011年9月我们选择了6种药剂进行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 试验对象、时间与地点 试验对象为豇豆豆荚螟,豇豆品种为黑籽油青。地点选择在上杭县临城镇水西村张华平豇豆园,试验田面积1亩,土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