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高速现代化建设和私人小汽车的快速普及,机动化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客观冲击越来越严重。而作为城市文脉和集体记忆的历史风貌区,在这种机动化的冲击下,付出了更为高昂的代价。机动化快速进程中,产生一系列的交通问题,由这些交通问题又引发了更多更为复杂的非交通问题。
在历史风貌保护区进行交通规划,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在空间资源上的强约束,使得许多传统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法难以实行。其次,对文化和人居氛围维护的要求,需要规划师给出有针对性的更高质量的规划和设计方案,现有的理论和实践在这方面又极为缺乏。
最后,由于目标的多元,在规划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政府对各类规划和各个职能部门的协调能力也面临巨大的考验。
在此背景下,针对以上这些问题,笔者试图结合参与的一些实践项目,在理论方法做一些有益的探索,主要内容如下:
本文首先对问题进行了聚焦和一般化,从而得出了全文研究的一条逻辑线索。本文提出了通过小尺度、渐进式的方式,长期维持本地区特有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交通环境,减少机动化对该地区的冲击的目标。
在此提出此目标的基础上,本文进而提出了四个务实的对策组。在战略层面上,提出该类地区的交通系统进行成长管理,以便在流程上保障战略目标和战略路径的稳定性。
对于外部交通的问题上,本文提出了构建“交通屏蔽圈”的方法,进而提出了屏蔽强度和强度的可调节性。对于内部交通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拼贴城市”思想的交通规划方法。
最后,提出了公众参与在交通规划中,补充规划师有限理性的重要性和现实性。本文,每个主要部分都贯以一些实际的案例为依托,特别是上海市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相关交通规划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