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4年新修订的《预算法》实施后,我国的财政法律体系框架在不断完善,财政法治建设脚步不断提速。为了满足新时代人民与时俱进美好生活需要的强烈愿望,PPP是新时代公共基础设施的创新模式。民间资本的引入,不仅有效缓解了我国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财政困难,而且还有助于激活市场的潜在活力,改善了基础设施和服务的运作。但由于PPP中双方主体的利益目的不同,导致PPP的风险分担机制、监督机制、争端解决机制直接关系着项目的存亡。我国PPP当前缺乏一个系统的法律规范架构来对其提供保障和约束。因此,本文拟用预算法的视野对PPP的法律关系混乱、政府承诺的信用过低、政府支出责任不明确、PPP预算规范不到位、预算支出随意性强等问题进行探索,以期望健全PPP预算管理体系,规范政府行为,进行预算法对PPP的改变与检视,保障财政的可持续性输出和PPP项目的健康运营。本文以PPP法律风险防范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如何使用《预算法》的标准方法来根据国情设计合理的PPP预算风险预防系统。研究思路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探讨PPP模型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理论来对PPP运作机制的理论分析,理清PPP运作中每个阶段和每个项目主体的法律关系和责任归属。并通过数据统计和法制现状的分析对PPP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进行探索;第二部分针对PPP的风险防范予以提出并阐述经济学与预算管理学相关的理论支撑和论证思路;第三部分将PPP风险防范问题划分为PPP预算立法层面与PPP预算实践两个层面来提出PPP风险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加以分析;第四部分论述了以PPP预算规范防范法律风险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路径选择。通过《预算法》修订后的相关预算指导思想与PPP具体实施的有机结合,提出加强预算法与相关法律及地方政策间衔接的PPP专门立法建议。以明确PPP预算支出科目、加强PPP人大预算监督、合理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完善PPP预算绩效机制等具体措施来把握PPP可持续性发展的命脉,同时助力我国财政法治改革的推进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