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式NOMA系统性能分析及优化算法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wj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中继节点进行协作式通信具有拓展通信范围、弥补路径损耗以及对抗多径衰落等优点,不过这些优点的获得均是以消耗系统额外正交资源(时间、频率或正交码字)为代价。相比于现阶段所采用的正交多址接入结构,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结构将功率域编码引入到多址技术中,并与传统正交资源相融合,打破了用户资源块间相互正交的限制,有效提升了无线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因此,如何通过NOMA提升协作式通信系统的资源效率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聚焦协作式NOMA系统的理论性能分析和优化算法设计两方面问题,分别基于用户协作式和专用中继协作式传输结构设计协作式NOMA通信系统模型,在对模型中用户的错误率、中断概率、吞吐量以及数据率等物理层关键性能指标进行详细推导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功率分配、波束成形以及用户分簇等方面设计优化算法,实现了对协作式NOMA系统频谱效率的提升。本文创新点总结如下:针对协作式NOMA系统中用户错误率性能未知的问题,推导得到了Nakagamim衰落信道下两用户NOMA系统及两用户协作式NOMA系统中用户的误码率表达式,揭示了用户功率分配系数与错误率性能之间的规律。首先,构建了两用户NOMA系统模型,并通过星座图空间分析的方法推导得到了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信道下用户的误码率表达式;其次,基于矩母函数法推导得到了Nakagami-m衰落信道下两用户NOMA系统中用户的误码率表达式,并在该信道环境下对基于正交频分多址(OFDM)的NOMA系统的误码率性能进行分析;最后,构建了两用户协作式NOMA系统模型,并在接收端采用最大比例结合的方法对直传信号以及协作信号进行处理,从而推导得到了Nakagami-m衰落信道下两用户协作式NOMA系统中用户的误码率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在用户误码率性能方面,OFDM-NOMA系统以及协作式NOMA系统要明显优于传统NOMA系统。在同相/正交信号之间失衡(I/Q失衡)和信道估计误差(CEE)这两方面不利因素影响下推导得到了中继协作式NOMA系统中用户中断概率及遍历性数据率表达式,揭示了I/Q失衡程度与用户中断概率以及遍历性数据率之间的规律。首先,从半双工/全双工(HD/FD)中继两个角度构建了I/Q失衡和CEE联合影响下的协作式NOMA系统模型;其次,对模型中用户中断概率和遍历性数据率表达式进行了详细地推导,为分析I/Q失衡和CEE对协作式NOMA系统性能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仿真结果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展示了多种I/Q失衡和CEE联合影响下协作式NOMA系统中用户的中断概率以及遍历性数据率性能,验证了所推导表达式的正确性。此外,仿真结果还表明,在中断概率及遍历性数据率性能两方面,基于FD的协作式NOMA系统不仅要优于基于FD的协作式正交多址接入(OMA)系统,且在低信噪比条件下也要优于基于HD的协作式NOMA系统。针对小区边缘用户中断性能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无线携能通信(DSWIPT)的协作式NOMA结构(DSWIPT NOMA)并设计了基于内点法的时间、功率分配系数优化算法,以提升边缘用户中断概率及系统总吞吐量性能。首先,从已有无线携能通信(SWIPT)协议中时间、功率分配系数灵活可变的角度出发,提出了DSWIPT NOMA系统模型,其中近端用户可通过DSWIPT协议动态解决信号接收、能量存储以及协助远端用户通信三种模式之间的能量配比问题;其次,推导得到了DSWIPT NOMA系统中远近两用户的中断概率和分集增益表达式,为分析DSWIPT NOMA系统中断概率以及吞吐量性能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为得到DSWIPT协议中最优的时间、功率分配系数,设计DSWIPT NOMA系统总吞吐量优化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内点法的时间、功率分配系数优化算法以使DSWIPT NOMA系统的总吞吐量最大。仿真结果表明,DSWIPT NOMA结构及其优化算法相比于已有结构能够进一步改善远端用户中断性能及系统总吞吐量。在基于波束成形的多用户中继协作式NOMA系统中,针对用户功率分配值以及中继波束成形矩阵联合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功率分配和波束成形矩阵联合优化NOMA算法(JPBO NOMA)。首先,构建了基于HD放大转发(AF)中继的协作式NOMA系统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构造一系统权重总数据率(WSR)优化问题;其次,将原始(非凸)优化问题分解为波束成形矩阵和功率分配两个子优化问题,并分别通过连续凸逼近算法(SCA)和拉格朗日乘子算法(LM)完成了对两子问题的求解,两个子算法相互迭代从而构成所提出的JPBO NOMA算法。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已有的联合优化算法,所提出的JPBO NOMA算法在系统WSR以及算法收敛性两方面具备更优的性能。另一方面,当用户数目较多时,需要对多用户进行配对分簇处理,遂提出了一种用户分簇算法。首先构建了毫米波波束空间多输入多输出NOMA系统模型;其次,基于用户分类和波束选择两个层面提出了用户均匀波束选择算法,实现了对多用户的分簇。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已有的用户波束选择算法,所提出的均匀波束选择算法在用户端解码复杂度以及系统总数据率性能等方面具备更优的性能。
其他文献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是物理学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其中一个著名的范例是Jaynes-Cummings模型,该模型描述了光学腔内的量子化光场和单个二能级原子的强耦合相互作用,可研究真空Rabi分裂、高效率单光子产生、量子网络等重要的物理问题。近年来,随着超冷量子气体的精密操控技术的发展,光学腔和超冷量子气体的强耦合打开了研究多体物理中量子相变以及非平衡动力学的新方向。上世纪70年代曾预测在这种系统中存在稳
Ⅲ-Ⅴ族化合物基异质结双极晶体管凭借其高功率密度以及高电子迁移率等特质被广泛用于射频、微波毫米波电路中。构建精确的器件等效电路模型对于电路设计、工艺技术评估和器件模型优化至关重要,可以提高单片集成电路设计的成功率、缩短电路的研制周期。本文对Ⅲ-Ⅴ族化合物基异质结双极晶体管在毫米波频段的建模技术以及参数提取方法展开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创新性研究贡献如下:1)提出了一种考虑HBT器件基极和集电极馈线
随着5G通信、高精度探测雷达等应用需求的增长,具有高速率传输、高能效、高集成度、低成本的硅基相控阵系统芯片已逐渐成为高速率无线传输系统的核心部件。但随着工作频率的不断提升,片上相控阵系统及其关键模块设计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针对硅基相控阵系统及其关键模块开展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高精度数字化移相器、相控阵架构与设计技术,并基于纳米级硅基CMOS工艺研制了多款芯片,芯片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本文
众所周知,氮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也是农田生态系统普遍缺乏的营养元素之一,施用氮肥是获得粮食高产的最有效方法。目前,由于不科学施肥所导致的农学、环境和经济效益问题日益凸显。全球气候变化使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面临着水土资源受限,氮素利用率偏低等农业种植“短板”。因此,将合理施肥与地力提升有机结合,阻控农田肥料氮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维持农田生态环境稳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本地区亟待解决的主要科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的金融化现象日益成为学者专家们关注的热点。经济的金融化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重心逐渐从生产转移到金融领域,不仅体现在宏观层面,比如银行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大规模扩张、金融行业获取的利润水平占社会总体利润的比重大幅增长、经济活动普遍由实体转移至金融行业上,还表现在微观层面的“企业金融化”,即非金融企业投资于金融领域的资金的扩大和由此导致的金融收益的快速增长。近年
我国铁路运输飞速发展,规划至2025年高速铁路建设里程达3.8万公里左右。轮轨之间的长期循环往复作用力将导致钢轨顶面产生滚动接触疲劳(Rolling Contact Fatigue,RCF)裂纹,裂纹的不断扩展会引起钢轨的断裂,严重危害高铁行车安全。随着高铁运行速度的不断提升,行车密度逐渐增大,可用于钢轨维护和裂纹伤损检测的时间随之缩短。因此,为了防止RCF裂纹所导致的钢轨断裂,需对高铁钢轨进行快
突破性创新活动不仅能颠覆既定技术范式,同时还可能引发市场格局变化,对于企业、区域与国家的竞争力跃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然而,面对知识复杂、分散与市场动态变化的现状,企业往往需要跨界合作创新。这使得创新网络成为分摊创新风险,获取互补性知识与资源,实现突破性创新的重要载体与趋势选择。但是,创新网络中成员因关键资源(知识和关系)禀赋不同造就不同的网络权力地位,对创新网络产生了不同的控制力与影响力,进而影响
为明确残膜对农业危害机理,实现残膜污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室内入渗试验、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条件(初始含水率、干容重和滴头流量)下残膜土壤的水分入渗规律,作物生长下残膜土壤水分和硝态氮的变化和消耗特征,以及不同残膜量下夏玉米和冬小麦生长(根、茎叶穗)、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以期探明残膜对土壤水分入渗、农田环境和作物生长的作用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探明了室内条件下残
近年来,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学界及公众的关注。全球平均温度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逐渐变暖的气候变化趋势也导致了许多陆面过程的变化。地表温度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指示因子。长时序地表温度已成为相关科学领域的迫切需求。相较于传统的地面站点观测地表温度,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反演区域及全球尺度的地表温度,在时效性、空间覆盖度以及成本等方面有极大的优势。地表辐射能量从地表传输到传感器平台过程中,会
大环化合物(macrocycle)是指由12个或更多原子连接而成的具有环状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可以通过多种非共价相互作用参与识别和组装过程,因而大环化合物在超分子化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超分子化学建立至今,出现了冠醚、杯芳烃、柱芳烃和葫芦脲等大环化合物,这些大环化合物推动着超分子化学的迅速发展,各种基于大环化合物的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学以及材料学等领域。含氮芳烃由于种类多、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