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膜及秸秆还田对旱地冬小麦化肥氮归趋及平衡的影响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8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氮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也是农田生态系统普遍缺乏的营养元素之一,施用氮肥是获得粮食高产的最有效方法。目前,由于不科学施肥所导致的农学、环境和经济效益问题日益凸显。全球气候变化使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面临着水土资源受限,氮素利用率偏低等农业种植“短板”。因此,将合理施肥与地力提升有机结合,阻控农田肥料氮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维持农田生态环境稳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本地区亟待解决的主要科学与实践问题。本文以冬小麦-夏休闲栽培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同位素示踪和氮素平衡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常规栽培、覆膜栽培和秸秆还田等3种栽培模式下肥料氮的作物吸收、土壤残留和活性氮损失等,查明旱地冬小麦田的肥料氮的归趋和主要损失途径,为防止农田化肥氮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本研究于2017~2021年在陕西省杨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曹新庄试验农场进行,共种植4季冬小麦。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常规栽培、地膜覆盖和秸秆还田等3种栽培模式为主区,不施氮、常规施氮(180 kg hm-2)和常规减氮20%(144 kg hm-2)等3个施氮量为副区。通过稳定同位素标记微区试验研究了旱作冬小麦不同栽培模式下化肥氮的去向及氮肥利用率;通过产量和农田氮素平衡状况探讨旱地冬小麦减氮潜力;测定农田氨挥发、氧化亚氮排放和肥料氮在0~300 cm土壤剖面的分布探索肥料氮的损失途径和损失量;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土壤水热状况及栽培模式对肥料氮在土壤中转化及其对气态损失的影响,探索肥料氮的转化与损失机制。获得了以下几点结论:1.地膜覆盖和秸秆还田施氮处理4季小麦平均籽粒产量、穗粒数和公顷穗数较常规栽培提高了8.95%~12.57%、2.45%~3.38%和0.46%~5.49%,相应的产量变异系数也比常规栽培降低。在3种栽培模式下,施用氮肥显著提高了冬小麦产量,144 kg hm-2(减氮处理)和180 kg hm-2(常规施肥)处理的籽粒产量、穗粒数、公顷穗数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表明了当地冬小麦田有一定的减氮潜力。施用氮肥降低产量的变异系数,覆膜和秸秆还田也有降低变异系数的趋势。2.地膜覆盖增加了耕层土壤的矿质氮含量,提高了冬小麦各生育时期氮素吸收量、硝酸还原酶与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提高肥料氮的表观利用率;而秸秆还田处理提高了肥料氮的微生物固持(特别是第一季秸秆还田),降低了耕层矿质氮含量,减少了肥料氮的表观利用率。3.施氮和栽培措施对土壤活性氮库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冬前分蘖期0~20 cm土层,并且各氮库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秸秆还田处理0~20 cm土层相较于常规栽培可以显著提高微生物生物量氮,增加微生物固持效应,降低了返青拔节期(关键期)0~60 cm土层硝态氮,抑制了作物对矿质氮的吸收。地膜覆盖可以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矿质氮在耕层的累积,同时促进了植物叶片氮同化酶活性,从而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与矿质氮的吸收。4.冬小麦田的土壤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一个月内,并在施肥后两周内均能达到峰值,栽培和施氮对氨挥发与氧化亚氮有显著影响。施氮后土壤氨挥发直接受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受尿素水解和硝化作用控制,而氧化亚氮排放由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硝态氮含量影响,受硝化反硝化作用控制。氨挥发与氧化亚氮排放通量和累积损失量与施氮后的降水和温度有关。氨挥发与氧化亚氮排放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与常规栽培处理相比,地膜覆盖显著降低了土壤氨挥发积累量和肥料氮损失率,但增加了氧化亚氮排放潜势;秸秆还田促进了微生物的增殖,使相关的土壤氮转化(矿化、固定化和硝化作用)复杂化,各个过程发生互蚀作用(trade-off),因而对土壤氨挥发与氧化亚氮排放影响不显著。5.15N示踪试验表明,作物吸收和土壤残留是黄土高原雨养冬小麦田氮肥的主要去向,栽培方式对其影响显著。第一季植物吸收、土壤残留、氨挥发和未知肥料氮去向的比例分别为33.92%~46.32%、25.90%~41.18%、2.27%~3.14%和12.15%~28.28%。连续三季冬小麦种植后,氮肥累积利用率可达到44.00%~54.43%,仍有11.04%~26.89%的肥料氮残留在0~300 cm土壤剖面中。与常规栽培相比,覆膜栽培可以减少氨挥发和土壤硝态氮淋溶,增加土壤中的氮肥残留,减少未知去向肥料氮的比例,并有提高肥料氮的利用率之趋势。秸秆还田虽然增加了土壤中氮肥的残留,但降低了植物对肥料氮的吸收和氮肥利用率。在不同土壤氮组分的残留肥料氮中,土壤中残留15N以有机氮为主。15N示踪表明氨挥发只占农田氮肥损失很小部分,仍然有20%左右肥料氮未知去向,从硝态氮在土壤剖面的分布看,硝态氮的深层淋溶可能是未知肥料氮主要去向。6.不同栽培和施肥处理可以显著影响农田氮平衡。三季小麦田N平衡研究表明,不施氮处理的N亏缺量为91.4~186.2 kg hm-2,尤其是以地膜覆盖处理亏缺最严重。施用144~180 kg hm-2氮肥可补充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的氮素亏缺,并略有盈余,其中秸秆还田处理盈余最为明显,可以达到126.1~169.1 kg hm-2。总之,在供试条件下,作物吸收和土壤残留是化肥氮主要去向,土壤氨挥发不是化肥氮的主要损失途径,硝态氮的深层渗漏可能是未知化肥氮的主要去向。根据氮平衡与产量效应来看,当地的旱地冬小麦生产具有减氮20%的潜力。覆膜栽培具有增加吸收、减少肥料氮的氨挥发和硝态氮淋溶的作用,可以作为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一个选项。长期秸秆还田增加了化肥的残留和农田氮素平衡,有利于提升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氮素的固持效应对产量的影响。
其他文献
电池在当今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中非常引人关注。其中,锌空电池具有安全可靠,能量密度高,结构简单,价格便宜,绿色环保等优点,十分符合当前新能源电池的发展需求。锌空电池电化学反应中的电能并不能100%的转化为化学能,很大一部分是由于阴极过电势大造成的,所以研究具有优异电化学氧还原反应(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RR)和析氧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2-12μm中红外波段涵盖了极多分子的特征吸收谱线和基本振动带,同时也包含了3-5μm和8-12μm两个大气传输窗口。因而该波段激光在大气遥感、工业及环境检测、生物医学和国防军事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至今,已有包括分子气体和化学激光器、基于稀土离子和过渡金属掺杂的固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以及光参量振荡器等方法可实现中红外激光输出。相比较而言,光纤激光器和光参量振荡器占据更多的优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及“在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作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重点任务。由此,发展现代供应链,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事实上,当下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仍存在诸多不足,粗放式管理和精细式管理方式并存,传统管理和数字化管理模式并举,供应链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
甘蓝因其营养价值丰富、产量高、耐储藏,在我国各地广泛种植。商品化处理能够有效提升采后甘蓝品质和经济附加值,已成为其产业的发展趋势。然而,目前采后甘蓝上料、定向排序、根茎剪切等整修工序以人工为主,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且生产成本较高。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分别从总体方案、根茎剪切特性、自动定向方法、根茎精准剪切方法及样机性能试验等方面,开展了采后甘蓝自动精准整修装备及关键技术研究,为采后甘蓝分级
电子对抗效能研究是定量分析电子对抗问题的关键方向之一。通过构建电子对抗效能评估理论体系,可实现电子对抗系统及电子对抗行动效能的评估与预测,同时为获得最大效能的电子对抗系统或行动提供最优方案,在军事决策中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研究意义。目前,电子对抗效能评估理论体系不完善,研究方向不明确,至今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远远不能适应信息化战争中电子对抗作战能力提升与电子对抗装备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已成为制约电
近年来,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机器学习方法在算法、理论和应用等方面都获得重要进展,极大地助推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热潮。依靠海量、高质、带标记数据和大规模计算资源的支撑,深度学习技术展现出了超强的性能优势。但是其在量少、质差、缺标记数据的任务上,仍然表现不佳。人类可以通过学习不同任务来学习方法论的共性,在只有少量信息的情况下快速学会新的技能或者适应新的环境,这种非凡的知识重用能力(学会学习)是人类智能的
学位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是物理学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其中一个著名的范例是Jaynes-Cummings模型,该模型描述了光学腔内的量子化光场和单个二能级原子的强耦合相互作用,可研究真空Rabi分裂、高效率单光子产生、量子网络等重要的物理问题。近年来,随着超冷量子气体的精密操控技术的发展,光学腔和超冷量子气体的强耦合打开了研究多体物理中量子相变以及非平衡动力学的新方向。上世纪70年代曾预测在这种系统中存在稳
Ⅲ-Ⅴ族化合物基异质结双极晶体管凭借其高功率密度以及高电子迁移率等特质被广泛用于射频、微波毫米波电路中。构建精确的器件等效电路模型对于电路设计、工艺技术评估和器件模型优化至关重要,可以提高单片集成电路设计的成功率、缩短电路的研制周期。本文对Ⅲ-Ⅴ族化合物基异质结双极晶体管在毫米波频段的建模技术以及参数提取方法展开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创新性研究贡献如下:1)提出了一种考虑HBT器件基极和集电极馈线
随着5G通信、高精度探测雷达等应用需求的增长,具有高速率传输、高能效、高集成度、低成本的硅基相控阵系统芯片已逐渐成为高速率无线传输系统的核心部件。但随着工作频率的不断提升,片上相控阵系统及其关键模块设计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针对硅基相控阵系统及其关键模块开展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高精度数字化移相器、相控阵架构与设计技术,并基于纳米级硅基CMOS工艺研制了多款芯片,芯片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