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施特劳斯的现代性批判问题从雅可比认识论问题开启,在认识论批判中,延伸出对启蒙的批判,并由此发现启示与理性之争。结合其犹太人背景,施特劳斯将启示与理性之争在犹太人问题中深化为神学-政治问题,并由此展开了对宗教的批判。通过启蒙批判、犹太问题、宗教批判施特劳斯发现所有的问题似乎都在指向启蒙以后确立的现代性问题,并借此展开对现代性的考察。通过对现代性方案以及现代性特征内涵的考察,施特劳斯终于确定现代性问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特劳斯的现代性批判问题从雅可比认识论问题开启,在认识论批判中,延伸出对启蒙的批判,并由此发现启示与理性之争。结合其犹太人背景,施特劳斯将启示与理性之争在犹太人问题中深化为神学-政治问题,并由此展开了对宗教的批判。通过启蒙批判、犹太问题、宗教批判施特劳斯发现所有的问题似乎都在指向启蒙以后确立的现代性问题,并借此展开对现代性的考察。通过对现代性方案以及现代性特征内涵的考察,施特劳斯终于确定现代性问题源于现代性所确立方案。施特劳斯看来现代性危机所反映出的现代性问题,源于现代性本身或者说现代性方案本身就蕴含着问题。现代性方案本欲依靠实证主义科学构建出一种由诸民族构成、各民族自由平等的普世社会(the universal society),并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给全人类带来普遍富裕与幸福,将人从神的奴役中解放,消除人类之间冲突与战争,实现全人类自由平等和谐共生。但是现代性方案在实践的过程中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现代性取代了神控制了人,人沉浸在现代化的物欲之中,丧失了对本真的追求。这不仅背离现代性方案的初衷,更是让人们对现代性问题感到困惑,方案与结果为何会相互背离。最终施特劳斯发现了哲学的隐匿教诲,施特劳斯认为现代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现代政治哲学对古典政治哲学拒斥,造成了事实与价值的分野。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现代政治哲学与古典政治理性的断裂有着密不可分的原因。施特劳斯通过哲学的隐秘教诲发现了现代性危机的出路,意欲通过对古典自然权利的重构来解决现代性危机。并认为只有重新寻回人对古典政治理性的追求,才能纾解现代性危机。只有人类恢复了古典政治的生活方式,重新追求美好生活,致力为实现唯一好的社会,才能拜托现代性的梦魇。而这一切的最终都要通过教育来实现,通过教育培育成为绅士的哲人,通过教育来梳理人们对古典政治生活的向往,通过教育来教导树立一种面向生活的政治哲学。
其他文献
产出效应理论预测,提取方式会影响学习者的记忆效果,在测试阶段出声提取由于作答时产生语音信息会比没有语音信息的隐性提取对外显记忆产生更显著的促进效果。但是,不同年龄阶段的主导阅读模式有明显不同,主导阅读模式可能会影响学生发声提取的记忆效应。目前尚未有研究探讨在不同年龄阶段,随着阅读主导模式的改变,发声提取的记忆优势是否一直存在。为了探讨阅读主导模式的改变是否影响发声提取策略在各年龄阶段的有效性,本研
对他人动作意图的判断是日常生活与社交中必不可少的技能,由于长期的训练,运动员在专项运动中表现出优于常人的预判能力。“镜像神经元”、“预测编码模型”、“前馈模型”都对运动预判的加工机制进行了解释,但这些解释都以感知系统的加工为主要阶段,忽略了以语义表征为主的更高阶的加工。那么语义表征有没有参与运动员在专项运动中的预判?如果参与了运动员的预判,会不会影响运动员预判的结果?本研究以动作——词交互视角探讨
对斯宾诺莎的自由概念进行的形而上学解读遮蔽了他政治思想的光芒,其政治哲学家的身份也变得模糊不清,这不仅是对斯宾诺莎本人的“轻视”,也是我们的一种损失。将斯宾诺莎的实体、自由、宗教批判和民主制国家等概念涵盖在他的政治思想体系中,还原出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家形象是本文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另外,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斯宾诺莎的政治思想进行反思,凸显出马克思思想的超越性也是本文的重点。面对众多的思想熏陶和理论
近年来,黑尔、卡米斯基等人对康德伦理学进行了后果主义解读。本文不同意这种解读,试图为康德义务论立场进行辩护。一方面通过反驳康德式的后果主义主张进行间接意义上的辩护,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康德的文本直接表明其义务论立场。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重构三种有代表性的后果主义解读或改造。第一个代表人物是黑尔。黑尔认为康德本可以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义务论可以和功利主义相容。第二个代表人物是卡米斯基。他主张康德虽然在基
幸福问题是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不断追求的恒久主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哲学家对幸福问题进行了研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各有差异。实现全人类解放,使人类获得幸福是马克思一生不变的追求,相较于传统的幸福观,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从人类社会实践中凝练出来的。幸福的主体是立足于社会中现实存在的人,幸福的探索和实现要依靠实践,因此马克思幸福
对主性性问题的研究贯穿了福柯哲学历程的始终,而主体概念的形成又和人的构思有着紧密的联系。福柯的主体观揭示了在知识——权力构型中主体是如何被生产的,它的存在受制于规范性力量。福柯认为现代性的许多问题都来自于对主体盲目的相信。而主体的构建方式一开始就是存在着矛盾的,随着矛盾的深入,主体的构建走向了失败。在认识论层面,主体受限于知识型。知识型作为一个封闭的装置规定着事物的秩序。按照知识型的原则,人们以此
酵母作为基因组结构简单(只编码大约6000个基因)、基因中内含子少、基因组信息最完备的模式真核生物,能够支持一些病毒在其细胞中完成复制的大多数步骤(Jandaand Ahlquist1993;Naito et al.2007a;Panavas et al.2005b;Panavas and Nagy2003;Pantaleoet al.2003;Raghavan et al.2004),使其成为研
中国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的改革进程中,不断探索不同的改革模式,采用货币化和集中统一管理的改革模式外加信息化和市场化手段,通过几年实践检验成效,真实的实现了节约公务用车运行成本,同时解答了公众对公务用车改革的疑惑,提升了政府公众形象,实现了真正的节约。改革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建立了政府公务用车信息化平台,将改革后的保留车辆录入信息管理平台,统一调配使用。为满足不同类型的公务出行需求,伴随交通网络的完善及互联
《周易》“生生”所体现的核心要义是生命存在状态的无限展开,所囊括的对象是一切万事万物,生和死属于生命状态的两种基本形态,而在“生生”的意义上死属于生的范畴。“生生”所体现的境界有二:以个体的人为核心的人道生命系统的生生不息和以宇宙总体为对象的天道生命系统的生生不已。本文重点从河图洛书、八卦小成展开天道“生生”的探讨,进而投射至人道“生生”。第一章通过对《诗经》与诸子文献当中“生”字的考察,对“生”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人类同自然之间恶化的关系并没有好转。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对环境伦理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尤其是代表作《沙乡年鉴》的发表引发了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研究大地伦理思想探寻其时代价值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第一章主要对大地伦理思想的缘起进行了梳理。利奥波德之所以提出大地伦理,是因为人们毫无节制的获取自然资源,造成人与自然的关系愈加紧张。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