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粒子与低气压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AGUKE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带电的尘埃粒子广泛存在于宇宙空间、实验室的等离子体装置中和材料的等离子体加工等环境中.近年来,特别是在人们认识到尘埃粒子是影响半导体集成电路加工质量的关键问题后,尘埃粒子与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备受关注.该文着重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Ⅰ)低气压无碰撞辉光放电正柱区尘埃等离子体密度径向分布该文采用流体模型和自洽的尘埃充电模型,研究了低气压无碰撞辉光放电正柱区的电子密度、离子密度和尘埃粒子密度的径向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当尘埃粒子的温度较低时,尘埃粒子主要集中在圆柱形放电器的中心很小的区域,尘埃粒子携带的电荷几乎是一个常数,受尘埃粒子空间电荷的影响,离子在该区域的密度最高.在远离中心区域,离子和电子呈现双及扩散特点;当尘埃粒子的温度较高时,尘埃粒子分布的区域和高离子密度区域扩大,尘埃粒子离放电器中心越远,携带的负电荷越多.(Ⅱ)尘埃粒子的充电效应对等离子体源离子注入(PSII)鞘层时空演化的影响采用流体模型及自洽的尘埃粒子充电模型,我们研究了等离子体源离子注入时的尘埃等离子体鞘层的时空演化.因为尘埃粒子的充电时间长于离子响应时间或者负脉冲时间,尘埃粒子的充电过程对鞘层的形成将有很大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尘埃等离子体鞘层要比无尘埃粒子的等离子体鞘层扩展地快;对于小颗粒的尘埃粒子,尘埃粒子的运动十分明显,而尘埃粒子的充电效应几乎可以忽略;对于大颗粒的尘埃粒子,充电效应将变得十分明显,而尘埃粒子在整个负脉冲阶段,几乎保持不变.(Ⅲ)尘埃粒子在极板有高能电子束发射辉光放电鞘层中的充电与悬浮采用自洽的鞘层模型和尘埃粒子充电模型,我们研究了在极板有高能电子束发射辉光放电鞘层中尘埃粒子的充电与悬浮.计算结果表明:在靠近极板的区域发射的电子束及尘埃粒子本身的二次电子发射尘埃粒子的漂浮势影响很大:发射的电子束会降低尘埃粒子的漂浮势,尘埃粒子本身的二次电子发射会提高尘埃粒子的漂浮势.另外还发现:在考虑极板有强电子束发射和尘埃粒子本身的二次电子发射时,同一大小的尘埃粒子能够悬浮在鞘层中两个不同的位置.
其他文献
研制了一台ACRT+Bridgman晶体生长装置,成功地生长出¢40×100mm和 ¢25×100mm两种尺寸的PMN-32PT弛豫型铁电单晶,对晶体的生长规律、组织与性能进行了分析与表征,探索了PMN-32P
全文的组织如下:第一章概述语音压缩编码的发展状况和主要的研究工作:根据编码器的性能要求,选择G.729算法为研究对象;针对G.729的实际不足,从几种主要的改进方案中选择该研
该文以两大模型(自由电子模型和紧束缚模型)为基本假设对零温条件下存在于准一维的纯净介观环中的持续电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在自由电子模型中,在忽略电子之间相互作用
该文从描述电声子相互作用的Holstein模型入手,利用微扰的概念,采取两次正则变换的方法,从理论上对多电子系统中的电声作用进行分析,并给出一些新的、有意义的结果.我们证明
激光散斑雷达的研制属于总武装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导弹目标激光散射特性研究的部分工作。这些研究为目标特征的提取及识别技术,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红外光学制导等
在该文中,我们提出并研究了一种新型可变光衰减器件——基于内反射效应的可变光衰减器.这种新型的内反射型可变光衰减器件基于最简单的光学反射原理.它利用一个加长的玻璃棱
本工作是研究掺C_(60)有机聚合物热光特性对不定位干涉的作用。实验中采用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掺杂载体材料,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技术,对C_(60)与掺杂材料的结合性能及其存在形态进行了分析;由热光特性实验结果探讨了C_(60)对有机材料PMMA热折变影响的机理;根据不定位干涉定义对其进行了理论推导,并做了掺C_(60)有机薄膜热光特性对不定位干涉作用的实验。实验研究表明,C_(60)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