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太极推拿治疗颈痛的临床疗效;探究推拿次数对颈痛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借助同位素标记(i TRAQ)技术,初步研究推拿干预颈痛后血清蛋白质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功能。方法试验时间为2019年6月-2019年12月,招募地点设置在湖北省中医院及湖北中医药大学,共纳入符合颈痛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受试者60名,随机分为A组和B组。并从体检中心招募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本次试验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临床研究,A组=湿热敷,B组=太极推拿,两组治疗时间为20分钟,每天1次,共治疗7次,在10天内完成。以VAS评分,NDI评分为观察指标。VAS评价时间点为:治疗前记为TO;第1次治疗结束即刻,记为T1;第3次治疗结束即刻,记为T3;第5次治疗完即刻,记为T5;第7次治疗后即刻,记为T7,一共观测5次。NDI评价时间点为治疗前,第7次治疗结束即刻,一共观测2次。将两组不同测量时间点的VAS,NDI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同组内不同测量时间点的VAS,NDI评分进行组内比较。二是机制研究,取健康对照组血清样本3例,B组推拿治疗前3例,推拿治疗后3例标本血清,去除血清中高丰度蛋白,经i TRAQ标记和分组后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O搜库分析,比较推拿治疗前后血清差异蛋白数量,分析差异蛋白参与的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及蛋白功能。结果一、临床研究结果1.基本信息共招募受试者100人,三组共脱落12人,脱落率为12%,其中热敷组可计算样本量32人,推拿组33人,健康对照组23人,共88人,其中纳入男性32人,女性56人。统计结果显示,A组和B组受试者基线数据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VAS评分比较两组组间比较结果:T0:A组VAS评分与B组VA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1:A组VAS评分<B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A组VAS评分与B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T5:A组VAS评分>B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7:A组VAS评分>B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比较结果:热敷组和推拿组中,VAS评分T0>T1>T3>T5>T7,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次测量时间点的VAS评分总体上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将VAS评分T0-T0差值0为基准,将d1=T1-TO,d2=T3-T1,d3=T5-T3,d4=T7-T5的差值进行统计分析后,A组统计分析后,d3>d4>d2>d1,热敷治疗第五次后测量的VAS评分差值最大,差值曲线较平缓。B组比较结果为d3>d2>d4>d1,推拿治疗第五次后测量的VAS评分差值最大,但推拿治疗差值曲线的峰值较热敷治疗更明显。3.NDI评分比较两组组间比较结果:T7:A组与B组的ND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内比较结果:T7:A组NDI评分T7<T0,湿热敷治疗7次后的ND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NDI评分T7<T0意义(P<0.05)。推拿组治疗7次后的ND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二、机制研究结果推拿治疗前(Pain)与健康对照组(Control)相比,总有79个差异蛋白,数量上调的蛋白39个,数量下调蛋白40个。推拿治疗7次后(Pain therapy)与健康对照组(Control)相比,共有95个差异蛋白,数量上调蛋白有39个,数量下调的有56个,治疗7次后(Pain therapy)与治疗前(Pain)相比,差异蛋白数量为49个,上调的蛋白15个,下调的蛋白34个。。将治疗7次后(Pain therapy)与治疗前(Pain)得49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的蛋白15个,下调的蛋白34个,在GO数据库中进行搜库分析,按照蛋白功能,参与细胞组分,参与的具体生物过程进行分类,差异蛋白参与的生物进程有23种,其中生物黏附功能只有下调蛋白参与,其他22种生物进程中上调、下调蛋白均有参与。8种细胞组分,上调蛋白和下调蛋白均有参与。在8种分子功能,上调蛋白没有参与分子转导活性、抗氧化活性、细胞膜内环境这三种分子功能,其余分子功能均有参与。结论1.推拿治疗、湿热敷治疗均可以改善大学生颈痛受试者的疼痛及颈椎功能障碍。2.推拿治疗疼痛累积效应优于湿热敷治疗。3.随着推拿次数的增加,推拿治疗疼痛效应呈现首次效应-递增-平台期-渐缓-累积效应的趋势规律。4.推拿治疗前后的差异蛋白多种细胞组分、生物进程、分子功能,推拿治疗颈痛是多途径综合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