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胜牛在长期的适应性驯化及杂交改良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耐粗饲、生长发育快和产肉性能优良的陇东肉牛群体,其中包括分布在庆阳、平凉的早胜牛及被南德温、西门塔尔和秦川牛杂交改良类群。为进一步研究陇东肉牛肉品质及其遗传基础,挖掘地方品种潜在的遗传资源优势,促进甘肃地区肉牛产业,本试验以5个早胜牛类群(庆阳类群、平凉类群、南德温与庆阳类群杂种、西门塔尔与平凉类群杂种、秦川牛与平凉类群杂种)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技术、DNA测序和DNA序列分析技术检测了A-FABP基因第2、3、4外显子和SCD1基因第5外显子的多态性,分析了肉牛群体的遗传结构和多样性。采用最小二乘法(SAS9.3,Cary,NC,USA)模型研究了A-FABP基因和SCD1基因的遗传突变位点与试验肉牛群体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旨在寻找对该肉牛类群的胴体和肉质性状有显著影响的功能基因或分子标记,为陇东肉牛的主要经济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及类群选育提供参考依据。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 A-FABP基因外显子2和3分别存在c.280A>G和c.408G>C突变,并分别形成了3种基因型。SCD1基因外显子5的c.878C>T的突变仅形成了2种基因型(CC和CT),被检测群体不存在TT基因型。2.除庆阳类群、平凉类群A-FABP基因外显子3的c.408G>C位点为低度多态外,各位点为中度多态。3. A-FABP基因c.280A>G位点与屠宰率、净肉率和剪切力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c.408G>C位点与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眼肌面积、失水率、剪切力、蒸煮损失和pH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可作为陇东肉牛胴体性能和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4. SCD1基因c.878C>T位点的CT和CC基因型与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的各项指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