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影像组学的直肠癌新辅助治疗辅助决策研究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32zh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NAT)后进行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手术是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在接受了NAT后,大约有50%至60%的LARC患者实现了肿瘤分期降低且有大约20%的患者能够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随后进行的TME手术能够有效降低肿瘤局部复发的风险。然而,在这一治疗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选择适合NAT的患者。有研究表明大概7%的LARC患者对新辅助治疗无反应。如果能在新辅助治疗前识别出这些无反应患者,那么将使这部分患者免受NAT的痛苦并及早接受手术。T3期直肠癌患者是否需要NAT仍存在部分争议。欧洲肿瘤内科学会指南推荐淋巴结状态作为是否需要NAT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淋巴结状态的准确评估对于T3期直肠癌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意义重大。面临的第二大挑战是如何确定NAT后的手术切除范围。对于部分治疗效果良好的患者而言,TME手术其实是不必要的过度治疗方案,局部切除可能是更加合适的手术方案。局部切除的条件之一便是肿瘤周围淋巴结病理阴性。因此,在NAT后准确评估肿瘤周围淋巴结状态,对于手术切除范围的确定至关重要。本论文以患者的诊疗影像为基础,针对具体问题开发特异性的影像组学算法,以期辅助治疗方案的决策。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影像组学的直肠癌NAT治疗无效的预测算法。具体而言,本研究首先回顾性收集了单中心的425例接受了NAT和TME手术的LARC患者的治疗前多序列磁共振影像和临床信息并随机将患者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随后在每个序列的影像中提取了高维影像组学特征;然后在训练集中通过组间秩和检验、特征间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等三步特征选择步骤建立了多序列影像组学模型并按照相同的流程例外建立了三个单序列的影像组学模型;接下来通过模型在验证集中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证明这种多序列建模方法优于单序列建模方法,多序列模型在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达到了0.773;最后回顾性收集了单中心的125例接受了NAT和手术的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前多序列磁共振影像,并使用与直肠癌数据相同的建模和验证方法,证明本文提出的算法框架具有可推广性。其次,提出了一种基于影像病理组学的T3期直肠癌淋巴结病理状态的预测算法。本论文提出了融合治疗前计算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和活检数字病理影像信息的影像病理组学建模方法。具体而言,本研究首先回顾性收集了单中心的85例接受TME手术和淋巴结清扫的T3期直肠癌患者的初诊CT影像、活检数字病理图像和临床信息并随机将患者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随后在CT影像中分别提取肿瘤内部和瘤周区域的高维影像组学特征,在活检数字病理图像中提取了高维病理组学特征;然后在训练集中通过LASSO选择关键的影像病理组学特征并利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建立了影像病理组学模型并构建了SVM-score用于评估淋巴结病理阳性的风险;随后通过相同的流程分别建立了影像组学模型和病理组学模型;最后通过模型在验证集中的ROC曲线分析证明这种多模态影像融合的建模方法优于单模态建模方法,本研究建立的影像病理组学模型预测淋巴结病理状态的准确率达到了80%,相比医生60%的诊断精度有大幅提升。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影像组学的直肠癌患者NAT后淋巴结病理状态的预测算法。本研究提出了基于NAT后且手术前的多序列磁共振影像的影像组学建模方法。具体而言,本研究首先回顾性收集了单中心的391例接受NAT加TME手术且进行了淋巴结清扫的LARC患者的治疗后多参数磁共振影像并随机将患者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随后在多序列磁共振影像中提取肿瘤内部的高维影像组学特征;然后在训练集中通过组间秩和检验、特征间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和LASSO等三步特征选择步骤建立了多序列影像组学模型;随后在验证集中对比影像科医生和多序列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性能;最后结合医生的诊断结果与影像组学标签建立了临床影像组合模型,并通过亚组分析表明本研究建立的组合模型在治疗后磁共振T1-2期患者中达到了非常很好的预测效果,AUC达到0.957,阴性预测值达到100%。综上所述,本论文针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治疗决策中面临的挑战性问题,以影像组学为基础开发决策算法,为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其他文献
激光在大气中传输,由于大气湍流扰动的存在,沿光束传输路径上的折射率分布随机变化,这将会导致光束的波前结构遭到破坏,进一步引起光束携带信息的损坏,甚至丢失。位相奇点光束与轨道角动量相关,由于可能的光束轨道角动量数理论上是无上限的,对其的研究在光通信中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位相奇点光束在传输的过程中,受制于湍流的影响,轨道角动量各模态之间将会发生串扰,不利于在接收端对光束携带信息的提取。本文目的是致
在2019年世界5G大会上,以5G技术为支撑的一系列新兴业务不断涌现。其中,数字城市、无人机救援、5G远程驾驶和远程医疗等构想,俨然搭起一座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之城。为了实现5G宏伟愿景,四个主要场景备受青睐:无缝广域覆盖、高速率大容量、低功耗大连接和低时延高可靠。面对未来移动网络数据需求的爆炸性增长,如何提升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是5G部署的重要目标,故现有无线传输方式和组网技术均需突破性创新。面对海
装备相控阵雷达的飞机可以灵活、快速地部署,实现对战场中各种目标的检测、跟踪,感知敌方态势,为己方力量的指挥和控制提供情报支撑。但是在机载雷达工作当中,必须解决干扰抑制和杂波抑制问题。在信号处理的环节,可以利用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来抑制旁瓣区域的干扰。但是当阵列流型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如存在位置误差、幅相误差或接收机通道响应误差),自适应处理往往导致期望信号的输出信干噪比下降。因此设计稳健的波束形成器来
多目标跟踪技术是信息融合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已广泛应用于空中侦察与预警、导弹防御、战场监视等军事领域,以及计算机视觉、空中导航、交通管制等民用领域。然而,随着现代高分辨率传感器的快速发展以及跟踪场景的日益复杂化,所获得的目标量测信息更加丰富,致使多目标跟踪中的数据关联问题变得更加复杂。随机有限集(Random Finite Set,RFS)理论为多目标跟踪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最新的RFS滤波
网络安全分析根据网络主机基数、网络流和网络行为等安全参数,分析网络通信的变化趋势,进而判断网络的安全性,是维护和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要技术。然而,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海量安全参数导致网络安全分析面临效率低、准确性差、资源消耗大的问题。近年来,数据压缩融合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在网络安全分析中,通过按需压缩和融合数据,减少存储及分析数据所需的资源消耗,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是克服海量安全参数给网络安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以及数字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全球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网络数据体量呈爆炸式增长,数据传播形式由单一文本发展为包含文本、图像、视频、三维模型等多媒体数据。如何有效地对庞大的多媒体大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为用户提供感兴趣且类型丰富的媒体数据,已经成为学术界及工业界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跨模态哈希技术,通过机器学习紧凑哈希编码的方式对多媒体大数据进行管理与分析,具有存储空间小、检索速度快
光场相机的出现,是计算成像领域的一个革命性进展。光场相机突破了传统相机只记录光线强度的局限,同时记录光线的方向和强度信息,通过信号处理算法可以实现先拍照后对焦、精准虚拟视点合成等众多功能,在计算机视觉、计算成像、机器人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几何标定是光场相机各项应用算法的基础,内外参标定参数的精度直接影响了各项应用的性能。内外参标定是光场相机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在投影模型、图像特征提取、标定
氮化镓(Gallium Nitride:GaN)具有禁带宽度大、击穿电场高、热导率高、电子饱和速率高等优越性能,还能与氮化铝(Aluminum Nitride:AlN)或氮化铟(Indium Nitride:In N)等其它Ⅲ族氮化物形成直接禁带半导体合金材料,禁带宽度可从0.65到6.2 e V之间任意调节,在光电器件和电子器件等领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此外,Ⅲ族氮化物具有很强的压电极化和自发
海面目标检测是雷达目标探测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雷达系统设计的基础和前提,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杂波是制约雷达目标检测和跟踪性能的关键因素,对于杂波特性的研究始终是雷达领域的热点。随着雷达分辨率的提高,传统检测方法并不能满足现役装备的需求。因此,本文着重研究了海杂波和目标多维度的特性差异,以及它们在海面目标检测中的应用。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杂波模型的参数估计直接影响着高分辨长
视觉信息是大数据时代的主要数字信息资源,图像和视频是人类获取视觉信息的主要来源。人眼视觉系统是所有视觉信息的最终接收端,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高效的信息感知处理系统。因此,如何从图像和视频数据中迅速而准确地获得符合人眼视觉感知的信息成为研究的难点与热点。即以人眼视觉感知要求为准绳,研究如何有效提升计算机处理视觉信息和评价图像和视频质量的能力。总结起来,面向人眼视觉感知特性的图像质量评价可以看作大脑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