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化废水的厌氧处理及加氢强化研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eg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气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酚类和含氮杂环类等有毒有害物质。由于酚类及含氮杂环类有机化合物的毒性较强,且对人类与环境的危害较大,因此寻求一种经济且高效的处理方法十分必要。本文研究了煤气化废水的厌氧处理,探讨了高浓度喹啉和氨氮对苯酚降解的影响,考察了加氢手段来强化苯酚和喹啉厌氧降解的可行性并探讨了相关的作用机制。在进水总酚浓度为1000 mg L-1条件下,当喹啉浓度为100至600 mg L-1时,UASB反应器稳定运行。污泥对喹啉和苯酚的利用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是污泥的产甲烷活性逐渐降低。通过BMP实验发现,喹啉可以被转化为甲烷,但其相对甲烷转化率小于10%。酚类和乙酸与喹啉之间不存在共消化作用,富集喹啉降解菌是喹啉转化为甲烷的先决条件。在产甲烷条件下喹啉主要以3,4-二氢-2(1H)-喹诺酮和8-羟基香豆素途径降解,苯酚主要通过苯甲酸和环己酮途径降解。通过菌群分析发现随着喹啉浓度的逐渐上升,菌属Methanothrix取代Methanofollis成为优势菌属。Ornatilinea和Syntrophorhabdus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而Syntrophus显著降低。当喹啉浓度从600 mg L-1增加至1200 mg L-1时,污泥的酚降解能力显著下降了60.5%,但反应器对苯酚的去除没有受到影响。出水中COD的上升主要来源于喹啉的中间代谢产物的积累。当总氨氮浓度为2 g L-1时,苯酚的降解不受影响。当总氨氮浓度高于4 g L-1时,苯酚的降解受到了严重的抑制(去除率小于8.4%)。菌群分析发现,高浓度喹啉对古菌的群落结构影响不大,但对细菌的群落结构具有较大的改变。氨氮对苯酚降解的抑制主要来源于游离氨,高浓度氨氮条件下的苯酚会对微生物产生更强的毒性累积效应,从而进一步的恶化苯酚的厌氧降解。加氢手段对于喹啉的厌氧降解并没有促进效果。但是对高浓度苯酚的厌氧降解有很好的促进效果。氢营养型产甲烷菌相比于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具有更强的苯酚耐受性。加氢可以缓解高浓度氨氮对于苯酚降解菌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氢分压的提高,缓解效果越明显。氢气加入后,在菌属Syntrophorhabdus的作用下苯酚至苯甲酸得到了快速转化,同时也提高了氢营养型产甲烷菌Methan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苯甲酸在菌属Syntrophus和Syntrophorhabdus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酸盐和氢气,乙酸盐随后被Methanothrix利用而产生甲烷。
其他文献
在软件开发领域,数据挖掘技术凭借其优势被大力推崇,但碍于国内针对此技术的研究尚停留在初级阶段,故而只有通过不断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积累,才能确保其发挥更大的价值。针对此
语义成分分析法是研究语义的一种重要方法,是结构语言学的对分法在语义研究中的具体运用,是音位分析法推广到语义研究领域的结果。语义成分分析法可以使人们洞察到词义的微观
<正>二、单元知识结构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掌握一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笔算,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建立“倍”的概念,会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城市旅游竞争越来越激烈.为实现城市旅游的"共生"和"双赢",就需要了解竞争规则,掌握竞争技巧,采取科学的竞争策略.文章以湖北省为例,选取13个城市作为一个
为更好地利用信息反应程度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通过研究中国A股证券市场与信息的关系,分析中国证券市场,为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在现有的实证研究中,国内外学
针对前常铁铜矿经过多年开发后浅部矿床所现面临的资源枯竭问题,结合勘查工作中的工作方法对深部矿床进行勘探。勘探查明了主矿体的产状及空间分布形态;并通过系统的采样化验
丰子恺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音乐家、美术家以及教育家,在他的一生中提出了许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并创作和翻译了很多的教育书籍,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丰子恺最为擅长的是音乐和美术教学,因此本文结合丰子恺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来探讨我国的小学生音乐教学。丰子恺先生对于音乐的教学的理解,体现在他所提出的美育教育、“童心说”以及大艺术科的理念。而丰子恺先生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教学理念,跟他的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第十二届全运会江苏艺术体操队集体项目备战决赛阶段的训练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决赛形式分析,认识到集体项目的优势
汉中石门摩崖石刻群是以山石为载体,以文字为主体的石刻文献,其在中国书刻艺术史上地位颇高,若以文学视角观照,价值亦不菲,其石刻文本隶属于"蜀道文学"母题,因作者多为蜀道功
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出现困境,传统的就业工作模式已无法满足其需要。随着当前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就业模式的健康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