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研究了柴油加氢脱硫催化剂W-Mo-Ni-Co/γ-Al2O3的制备、表征、评价和改性。采用分步共浸渍法制备W-Mo-Ni-Co/γ-Al2O3催化剂,利用BET、XRD、TPD、TPR、IR及TEM等分析手段对其进行表征。考察了扩孔剂及焙烧温度对载体物化性质的影响;浸渍液的配制方法对其可溶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催化剂第一次浸渍后的焙烧温度和不同活性组分对催化剂物化性质的影响。此外,以FCC柴油作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柴油加氢脱硫催化剂W-Mo-Ni-Co/γ-Al2O3的制备、表征、评价和改性。采用分步共浸渍法制备W-Mo-Ni-Co/γ-Al2O3催化剂,利用BET、XRD、TPD、TPR、IR及TEM等分析手段对其进行表征。考察了扩孔剂及焙烧温度对载体物化性质的影响;浸渍液的配制方法对其可溶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催化剂第一次浸渍后的焙烧温度和不同活性组分对催化剂物化性质的影响。此外,以FCC柴油作为原料油,在加氢微反装置中评价了催化剂的脱硫、脱氮性能。
在载体制备过程中加入适量扩孔剂,可使得载体孔径分布集中,比表面积和孔容适中;载体于550℃焙烧时具有较为集中的孔径分布和较高机械强度及较大的比表面积;在低温条件下配制的浸渍液具有良好的可溶性和稳定性;催化剂第一次浸渍后于450℃条件下焙烧可使催化剂中的各活性组分均匀分布于载体中。通过催化剂加氢活性评价,A2催化剂均具有良好的柴油加氢精制活性和工业应用前景。
在100ml加氢装置上考察了反应温度、空速和氢油比对A2催化剂加氢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360℃、压力6.7MPa、空速1.5-2.0h-1、氢油比500/1的条件下,可使FCC柴油脱硫率达到96.4%,脱氮率达到86%以上,表明催化剂具有良好加氢活性。
另外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催化剂添加Y型分子筛进行改进研究,分别考察了分子筛对催化剂酸性及HDN和HDS活性的影响,并对催化剂进行了酸性表征。结果表明对载体进行Y型分子筛改性,Y分子筛添加量为9%时催化剂加氢脱氮活性提高最显著。
其他文献
歧义问题历来是语言学家们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率先对“VP+NP+的+NP”结构歧义的研究可以说是始于朱德熙先生,此后许多学者都对这一类型的歧义现象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并没有深入地揭示这一歧义结构的性质,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还是十分有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对句法学等现代汉语研究有重要的作用,还将会对语言教学、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等领域的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推动语言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教学功能,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终结性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存在中种种弊端,比如忽视学生学习的兴趣、忽视学习的过程,教与学过程分离等。形成性评价是针对传统评价方式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作出评价
本人的论文工作是对汽车牌照自动识别技术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图像处理技术和模式识别技术在车牌识别中的应用。一个典型的车牌识别系统包括图像捕获、车牌定位分割、字符分割、字符识别和识别结果处理等部分。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3个部分:汽车牌照的定位分割、汽车牌照图像的处理和字符分割、汽车牌照字符的识别。对于汽车牌照的定位分割,采用对图像进行颜色聚类并结合数学形态学方法消除干扰,然后根据图像的二维直方图定位车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在军事、环境、医学、空间探索以及工业、民用和家庭网络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传统的无线网络不同,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运行在人们无法接近的恶劣甚至危险的远程环境中,电池无法进行充电,因此设计有效的协议及算法延长网络的生存周期以及自适应的协议来满足变化无常的应用,成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核心问题。目前,传统无线网络的协议理论不适合于无线传感器网络,针对无线传
本文分析了十个阿拉伯数字的不同特征,针对不同的特征设计了不同的识别方法。对于每一个识别问题进行十个二分类的识别,然后再进行综合识别,得到最终结果;对待识别字符的预处理进行研究。着重探讨了细化,连通域标记,链码跟踪等技术。在细化技术中提出基于有效行的细化方法;在所用的MNIST库上进行实验,识别效果良好。
车型识别是一项针对智能交通系统实际应用需求而产生的一个模式识别课题,它的研究对于ITS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是针对车辆样本图像的分析实现对车型的识别,从样本集整理、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降维、分类器设计以及相似类识别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实验数据显示本文的车型识别方法是有效的,有较好的识别效果,识别率达到了94.54%。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一些工作:1.车型识别作为一个较新的模式识别课题,还
自动人脸识别技术(AFR)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前沿研究课题。它试图通过计算机分析人脸图像并从中提取有效识别信息,达到辨认人员身份的目的。对AFR技术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学术研究意义,而且具有潜在的巨大应用价值。经过近几十年特别是近几年来的研究,自动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用于人脸识别商业系统已经面市,但对应用条件的限制相当严格:在非理想可控情况下的自动人脸识别技术还远未达到实用化的程度
随着石油储量的日益减少以及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传统车用燃料汽油、柴油的供应日益紧张,为此世界各国纷纷寻找清洁的替代燃料来替代传统的车用燃料汽油和柴油来摆脱对石油的过分依赖,以缓解车用燃料的紧张供求矛盾。我国也日益关注乙醇燃料车的开发,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规划,在部分地区开始推广乙醇汽油车。乙醇燃料虽然其本身不含硫、氮、磷等杂质以及乙醇燃料车尾气中的CH、CO及NOx的含量较汽油车少而被誉为清洁燃
碳酸二甲酯(DMC)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绿色化学品,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DMC是一条热力学上有利、工艺成熟、原料廉价易得并且符合21世纪绿色化学理念的工艺合成路线。目前,该工艺采用的工业化催化剂CuCl由于Cl-流失存在催化剂易失活、设备腐蚀严重、产品被污染等先天性缺点。H型分子筛通过固体离子交换负载Cu′和Cu″低氯和无氯催化剂是目前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DMC研究热点之一,但是本课题组在前期的研究发现该
本文主要研究了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光催化剂NiO和TiO2/NiO,以及它们在光催化方面的应用。本文以静电纺丝法制备了NiO纳米纤维和TiO2/NiO复合纳米纤维,并对其进行了差热-热重分析(TG-DTA)、红外光谱(IR)、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表征。结果表明,煅烧后的纳米纤维表面光滑,直径约70-100nm。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水溶液结果表明:NiO纳米纤维50min后对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