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大股东和代理人争夺企业控制权引发的“国美事件”在国内外引起了学术界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对于这一事件的认识各方面差别较大。贝恩投资的引入、股权激励的实施,是对企业有益,实现了企业价值最大化,还是慷大股东之慨损害了少数人的合法权益?国美股权激励使得国美电器正式进入职业经理人时代,还是造成了国美职业经理人进程的退步?如何保障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避免今后出现类似的事件?对于这些问题,目前未见有从行业角度出发利用财务数据进行的深度分析。本文的编写,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从财务数据来看,国美电器虽然比其主要竞争对手苏宁电器差,但是其各项财务指标与往年基本维持了一致的走势,2008年及2009年的财务指标未见明显恶化。两家企业都主要采用了低成本融资方式——伙伴融资,这种“类金融”方式为企业带来了大量的无息资金,也造成了高负债率的“债务危机”。从资产负债结构、财务能力、现金流状况、股价变动、行业对比等多角度出发,得出了国美电器引入贝恩投资的必要性有待商榷的结论;并通过分析贝恩注资的价位、时间、赔偿条件,给出贝恩注资不合理性之所在。从股权激励的过程、时间、行权条件、行权价格多角度对国美电器和苏宁电器进行了对比,国美的行权条件之松、行权价格之低、股权激励过程的“合法不合理”性,都揭示了国美电器的股权激励是劫大股东之富济管理层同盟之为。但同时也说明国美电器的大股东长期以来一直未对该项制度的建立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给公司管理层的稳定性带来致命的风险。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简要说明“国美事件”中暴露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国家管理层、监管部门考虑如何加强对国外投资者投资行为及海外上市的民营企业的监管、规范委托代理行为,从而推动企业健康及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