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完善,金融工具的持续创新,我国的“结构性去杠杆”战略应运而生。在为地方政府去杠杆,为房地产去库存的同时,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却在不断攀升。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家庭各项贷款余额约为47.88万亿元,居民杠杆率已经高达53.19%。居民部门债务压力持续增长,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也包含了对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根据生命周期假说,负债在平滑消费、提高个体福利、实现消费者一生效用最大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有文献表明,负债同时会增加个体的财务压力,不利于消费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降低其福利水平。事实上,我国家庭债务真实水平远远高于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总额,这主要是没有考虑到民间借贷的因素。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人情社会”,中国家庭有不少包括向亲朋好友借钱在内的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是家庭资产组合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那么,我国城乡居民的实际负债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基于此,本文的第一个任务正是在考虑民间借贷的情况下,估测家庭负债的真实水平。本文借鉴李建军(2006)的非经济因素吸收法、样本推测法以及郭沛(2004)的供求轧差法,并且在上述方法的估算中还考虑到P2P网络贷款的债务水平。由于目前理论上关于家庭债务对居民健康水平影响的研究主要来自国外学者,在国内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该研究多从病理学或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缺乏立足于经济学角度的研究。因此本文的第二个任务是研究家庭负债对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本文利用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2014年和2016年的相关数据,通过运用有序的Logit模型研究家庭高负债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尤其是高负债对居民健康水平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最后提出政策性建议。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本文采用三种方法对民间借贷进行估测,结果显示2010-2016年全国民间借贷(加上网络贷款)的负债总额大约为13-29万亿元,总体接近、并略低于正规金融机构家庭贷款总额。这说明我国当前居民杠杆率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甚至可能是当前公开数据显示的两倍左右。农户非正规借款总量自2014-2016年大约在3.88-12.6万亿元之间,甚至超过了农户在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额。这无论对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还是微观家庭的资产配置,都可能埋下严重的隐患,甚至可能潜藏危机,特别是在我国当前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不健全的情况下。(2)家庭负债显著负向影响居民的总体健康水平,即家庭负债越高,居民的总体健康水平越差,并且存在长期的显著影响,这说明家庭高负债会损害居民的总体健康水平,而且从长期来看,负面影响虽有减弱,但仍然存在。(3)通过将银行贷款与民间借贷分别进行实证回归,发现相比于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对居民总体健康水平的负面影响更大,并且作用更加显著。(4)家庭负债对居民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家庭负债越高,居民情绪沮丧的频率越大,心理健康越差。而且该负面影响具有长期性,因此更容易诱发居民的心理疾病。(5)通过对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分别考察,发现民间借贷对居民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更大,而且均为高度显著,这说明较之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对居民的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更具有长期性。综上,我们认为,由于民间借贷所占比重过大,很可能会造成全社会潜在风险的持续存在,对居民健康造成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应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使居民融资需求更多从非正规金融转向正规金融。同时想要实现健康中国,必须将我国居民部门的杠杆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尤其是抑制住房贷款的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