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次提出了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区域地球化学场划分准则。对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区域地球化学场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指出了自西部盆地向东部盆地地球化学背景场渐渐降低,变异性则不断增高的变化特征。 首次根据参数特征、光谱指纹特征、轻烃指纹特征、数据结构等特征探讨建立了川西浅、中层天然气藏化探判别模型。依据费歇尔准则建立的判别模型表明,物上气甲烷作用最大,反映了物上气在井中化探判别天然气储层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性研究了油气化探技术的理论定量化、模型化,推动了油气化探向定量化及正、反演方向发展。 首次对某油田油井、边缘井、干井进行了地球化学效应对比分析和联井剖面研究。发现油气藏不同部位钻井中有不同的指标强度特征和各异的运移效应,指标浓度及变化梯度均显示出边缘井>>油井>干井的变化特征。揭示了油气藏不同部位数据结构的差异性,反映了各异的烃类垂向微运移的地球化学效应,较好地解释了地表普遍发育的环异常的成因问题。 首次依据地表和井中地球化学成果,根据油气井中普遍存在的烃类向上趋轻的结构梯度和各指标正向运移梯度及晕源对比,揭示了烃类垂向微运移的客观存在。对微运移机理进行了讨论,强调了微裂缝网络系统的重要性,较好地解释了地表化探异常的成因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