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临床研究通过观察耳穴压豆及耳穴埋针两种耳针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症状积分、6分钟步行距离、慢阻肺评估测试(CAT)评分的影响,对比分析这两种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了75例来自湖北省中医院肺病科住院部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按照他们就医的先后顺序,将他们随机分为耳穴埋针组(25例)、耳穴压豆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5例)。常规治疗组患者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耳穴埋针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耳穴埋针治疗,耳穴压豆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耳穴压豆治疗,耳穴埋针和耳穴贴压取穴均为肺、气管、神门、皮质下。主要结局指标为临床症状积分,次要结局指标为6分钟步行距离、慢阻肺评估测试(CAT)评分、总有效率。结果1.临床症状积分:3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穴压豆组与耳穴埋针组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穴压豆组与常规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穴埋针组与常规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分钟步行距离:3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穴压豆组与耳穴埋针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耳穴压豆组与常规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167),耳穴埋针组与常规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3.CAT评分:3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穴压豆组与耳穴埋针组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167),耳穴压豆组与常规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耳穴埋针组与常规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167)。4.3组疗效比较:治疗5天后,耳穴压豆组,总有效例15例(临床控制4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62.5%。耳穴埋针组,总有效例16例(临床控制2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69.6%。常规治疗组治疗5天后,总有效例15例(临床控制0例,显效4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62.5%。3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评价:耳穴压豆组和耳穴埋针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红肿、出血、淤血等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发现两种耳针疗法均能显著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耐力及改善生活质量,在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耳穴压豆组与耳穴埋针组无显著性差异,而在改善运动耐力方面,耳穴埋针组优于耳穴压豆组,且两种疗法均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