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时代,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到现在已自成体系并有其独特的魅力。中国民族音乐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对民族乐器的发声特性的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可供查阅的基础资料非常有限。所以,对我国民族乐器的发声特性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系统测量是进一步保护和弘扬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声压级、声功率级以及声源指向性是开展民族音乐厅堂音质研究的基础。国际上已经陆续开展了对西洋乐器声功率的较系统的测定,但乐器不同的发声机理及音乐文化的差异,这些数据不能直接用于中国民族乐器。华南理工大学自2004年开始在混响室内对若干重要的民族乐器的声功率级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得到了民族乐器的部分基础声学数据。乐器的声功率级不仅与乐器本身有关,还依赖于演奏者的演奏技巧及其对乐曲和力度的理解。为探讨声学环境对声功率级测量结果的影响,我们选择在半消声室中对主要的民族乐器进行声功率级的测量,并获得了乐器的指向性指数。本课题在华南理工大学半消声室内参照ISO标准对7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拉弦乐器进行测试,分别为:二胡、中胡、高胡、中音板胡、高音板胡、京胡和椰胡。每种乐器由两名资深乐师分别使用各自乐器在pp, mp, f和ff力度下演奏单音、音阶和乐曲,对每一把乐器的每一测试内容,由十通道测试设备同步测试中心频率为100~10000Hz的1/3倍频带声压级谱,通过计算获得每把乐器在四种力度下演奏每项内容时的声功率级、频谱和动态范围,再对两件乐器的测试结果进行平均获得该乐器的平均声功率级、频谱和动态范围。本文详细介绍了测试过程并给出测试结果。通过对拉弦乐器声功率级的半消声室测试结果分析及半消声室测试结果和混响室测试结果的对比,得出了拉弦乐器在半消声室和混响室内以f力度演奏音阶时测得的总声功率级的平均值可作为该乐器代表性的声功率级的结论,并给出了该7种乐器的平均声功率级值和动态范围的平均值。这些资料为进一步开展我国民族乐器、民族乐队的编制及民族音乐厅堂的音质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