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里程碑式的进步,城市的发展承载着人类社会变迁的印记和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开拓典型个案城市发展的研究是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领域内有益的尝试。中山古称“香山”,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珠江下游入海口,历史上包括了中山、珠海、澳门三地,香山文化一脉传承使三地在文化上共同繁衍。香山自南宋绍兴22年(1152年)设县建城,迄今已有860年,民国十四年(1925年)为纪念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而易名中山。本文以近代中山城市发展为研究课题,基于史料的梳理和田野的调查工作,将纵向分段论述与横向专题研究相结合,力图对近代中山城市发展的历史作多角度、长时段的分析,全面深入地反映近代中山城市经济的成长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社会变迁,探析城市发展演进的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导论部分阐述了研究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研究范畴及相关概念界定,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进而说明研究框架、理论方法和基本史料。正文部分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回顾了中山城市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历史人文背景,以及古代中山城市发展的概况和特点,并以时间为顺序,以鸦片战争后的开埠、中华民国建立和抗日战争爆发作为切点,将近代中山城市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主要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角度阐述城市发展的概况。下篇是横向的专题研究,对近代中山城市形态特征及其演变特点进行总结和思考,将近代中山与近代两个特别的城市--南通与广州做比较研究,尝试对近代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地位做出评估;并梳理出一些对城市发展影响重大的个性化因素进行具体分析,着重探讨了香山商业思想、政要名人和华侨对近代中山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而选择近代中山城市有代表性的街区、建筑和村镇进行赏析。论文从多层面反映了中山城市的近代化变迁及其形成的独特的城市风貌。近代中山的城市发展历程是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下,从中国岭南边陲普通农业聚落向近代城市演变的过程。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交汇冲击在近代的中山逐渐演化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香山文化,进一步在物质形态上演变出近代中山城市形态的中西合璧的风貌特色。近代中山的城市形态特征体现在由封闭转为开放的地域空间和街巷肌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城市整体格局;由单一走向多元的城市建筑风貌。其城市形态的演变有着典型的城市商业外溢过程和比较彻底的城市现代化改造运动。中山堪称是“中国近代文明先驱之城”,“先驱性”是根植于香山文化、香山人、香山城市的基因。近代以来,得“开风气之先”的香山人迈开了走向世界的脚步,香山地区涌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如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著名思想家、洋务实业家郑观应;洋务运动的“商办之首”唐廷枢;为共和革命牺牲的第一人陆皓东;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中国民族百货业先驱、四大百货公司创始人马应彪、郭乐、李敏周、蔡昌等等。他们以中国和家乡为广阔的舞台,对于近代中山城市在物质、理念、精神、心态层面建设的意义可谓既深且远,近代中山城市亦因此而焕发了蓬勃的生机。如果说,近代南通的建设体现了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辉煌,那么近代中山的发展则演绎了一个群体与一座城市的神话。从这一视角来讲,中山堪称“中国近代文明先驱之城”。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文化化人,润物无声。一座具有美好未来的城市,必然更加珍视自己的历史;一个具有强烈发展意识的地区,必然更加注重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本文的研究填补了对近代中山城市发展历史进行系统而整体的考察研究之空白,期待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当今中山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