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一书对个体生命的关怀贯穿于始终,对庄子的思想研究离不开其人其书的考察。通过对历史文本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确定,庄子始终关注着个体在人世的生存状况,并流露出极大的悲观倾向,但他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深刻地思考个体、人世、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庄子选择了“人世的自然化”,“由人入天”。在庄子看来,个体在人世之中是受到压迫的,不自由的,他认为一切的社会政治制度和世俗评价体系等“人化”的形态都是违背天地自然之道的,是一种“失真”的状态。诸子百家之说都是对语言的“异化”,并未体达“天籁之音”。庄子理想的社会形态是个体、人世、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个体”入于“自然”之中,即一种人文自然的形态。在庄子看来,个体要在天地之中、自然之内,才能够获得真实的逍遥自在,在“气”的基础上,体认万物因“气”聚而成,因“气”散而消。万物齐也,生死一也,不以生喜,不因死悲,生死顺化,依道而行,个体生命的意义在合于自然中得到显现。在庄子看来,个体无论在人世中还是处于自然之中,只有做到“外化而内不化”,如此才能实现形在世委蛇,而心与道相合,最后才能内外皆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