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癌变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特点及结直肠癌化疗中的肿瘤细胞体外药物敏感性与多药耐药基因表达的相关性,进一步指导临床化疗选药及制定合适的化疗方案,特别是确诊结直肠癌的患者,不需或者不愿手术的患者行耐药基因的检测,最终实现对结直肠癌患者的合理用药和化学治疗的个体化,提高化疗疗效。方法:(1)随机的选取并收集自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就诊并住院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63份,分别采用生物荧光肿瘤体外药敏检测技术(ATP-TCA)法体外检测29例结肠癌患者与34例直肠癌患者的癌细胞及同一患者的外周淋巴血细胞对结直肠癌常用化疗药物5-fu、奥沙利铂、伊立替康3种单药和5-fu+奥沙利铂、5-fu+伊立替康等2种联用药的敏感性进行检测。(2)随机选取并收集2013年4月-2015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结直肠癌住院患者的肿瘤组织63份,设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并收集同期苏州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行结直肠镜检查,既往无结直肠炎以及结直肠肿瘤病史,且结直肠组织学结果正常者63例,构成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患者标本中GST-π、Topo-Ⅱ以及TS的表达,并结合结直肠癌病理特点,分析结直肠癌病理特点与GST-π、Topo-Ⅱ以及TS表达之间的关系。(3)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统计分析肿瘤组织对所选药物的敏感度分级与多药耐药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双变量相关分析和x2检验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并得出相关结论。结果:(1)结肠癌患者的肿瘤细胞对5-FU、伊立替康及奥沙利铂3组单药和5-FU+伊立替康、5-FU+奥沙利铂2组联用药都呈现出了较高的药物敏感性,而几组数据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肠癌患者的外周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对5-Fu单药及5-fu+伊立替康、5-fu+奥沙利铂2组联用药都具有较高的药物敏感性。结肠癌患者的肿瘤细胞和外周血液中淋巴细胞均对5-fu及5-fu+伊立替康、5-fu+奥沙利铂3组药物呈现一定敏感性,且对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2种单药的药物敏感性进行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根据结肠癌的病理分化标准分析,其中13例高分化腺癌对5-fu、伊立替康、奥沙利铂3种单药以及5-fu+伊立替康、5-fu+奥沙利铂这2组联用药都呈现出了较高的药物敏感性,而其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病理类型因病例数较少(黏液腺癌5例,低分化腺癌7例,中分化腺癌6例)而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2)在结肠癌组中,肿瘤细胞与外周血液中的淋巴细胞的药物抑制率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的最大值为0.91,最小值为0.63,经检验相关系数具有统计意义(p<0.05),详情见表2。根据平均抑制率关系进一步验证几种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统计全部结肠癌患者共29例病人的肿瘤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对5组化疗药物具敏感性的例数,从而统计出药物敏感率(v),即药物敏感病例数/病例总数×100%,经过统计学验证,结肠癌患者的肿瘤细胞及外周血液淋巴细胞对5组抗癌药物的敏感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5-fu、伊立替康、奥沙利铂3种单用药和5-fu+伊立替康、5-fu+奥沙利铂2组联用药对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细胞均呈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fu、5-fu+伊立替康以及5-fu+奥沙利铂3组药物对外周血液淋巴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而5-fu、5-fu+伊立替康以及5-fu+奥沙利铂3种药物均对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细胞和外周血液中的淋巴细胞2种组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对2种单药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的敏感性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直肠癌的病理类型分化标准,其中23例高分化腺癌对上述全部5组药物均呈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病理类型的例数较少(黏液腺癌5例,低分化腺癌6例,中分化腺癌5例),无统计意义。(4)直肠癌组中的肿瘤细胞与外周血液中淋巴细胞的药物抑制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的关系,相关系数最大者为0.98,最小者为0.61,且经显著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进而可以根据平均抑制率来判断肿瘤药物的敏感性,通过统计34例直肠癌患者中对3种化疗单药物与2种联用药的敏感例数,进而计算出敏感率,即敏感病例数/病历总数×100%,经统计学分析后发现,直肠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对3种化疗单药物与2种联用药的药物敏感率,其差别不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5)Topo-Ⅱ主要在细胞核内进行表达,染色后呈现为棕褐色颗粒状,而肿瘤间质不染色(如图1)。GST-π与TS蛋白则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内,染色后呈现为棕黄色细颗粒,而肿瘤间质不染色(如图2、图3)。三种蛋白在结直肠癌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由高到低以Topo-Ⅱ、GST-π及TS的次续,具有明显的递减趋势。其中GST-π仅在2例正常的直肠组织中表现为弱阳性,仅在1例正常的结肠组织表现为弱阳性,在其余病例中均表现为阴性,经统计学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患癌部位、癌变组织的体积、肿瘤的侵润深度及存在淋巴结与否与Topo-Ⅱ、GST-π及TS三者的表达水平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高分化腺癌同中分化腺癌之间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黏液腺癌同低分化腺癌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Topo-Ⅱ、GST-π及TS同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与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结论:(1)开展抗肿瘤药物的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时,结直肠癌患者的外周血液淋巴细胞可用来代替其肿瘤组织细胞。(2)在化疗的过程中,不同的结直肠患者对于常用的几种化疗药物的反应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3)在结直肠癌患者的化疗药物选择上,以5-FU为基础的联用药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单独用药。(4)在结直肠癌患者体内,其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与细胞内的GST-π、Topo-Ⅱ及TS的表达水平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与个体异质性,且肿瘤细胞耐药性的产生是以几种物质在细胞内的高表达性为基础。因此,对上述几种物质的研究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充分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