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日益严重的农田土壤Cd污染阻碍了粮食的安全生产,也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造成威胁。为实现中轻度Cd污染农田土壤安全利用,可采取相应风险管控及修复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在诸多修复技术措施中,原位钝化修复技术具备成本低廉、来源广泛等优势,并能实现边修复边生产,在农田土壤Cd污染修复中备受关注。针对不同地区农田土壤的污染特征,评价多种钝化剂的修复效果是实现Cd污染农田安全生产的技术关键。本研究以稻-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益严重的农田土壤Cd污染阻碍了粮食的安全生产,也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造成威胁。为实现中轻度Cd污染农田土壤安全利用,可采取相应风险管控及修复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在诸多修复技术措施中,原位钝化修复技术具备成本低廉、来源广泛等优势,并能实现边修复边生产,在农田土壤Cd污染修复中备受关注。针对不同地区农田土壤的污染特征,评价多种钝化剂的修复效果是实现Cd污染农田安全生产的技术关键。本研究以稻-麦轮作为研究对象,在成都平原某中度Cd污染农田开展稻、麦两季试验,设置1个对照组(CK)和7个钝化剂处理组(L:2250kg/hm~2石灰、S:11250 kg/hm~2海泡石、M1:2250 kg/hm~2石灰+11250 kg/hm~2海泡石、M2:2250 kg/hm~2石灰+300 kg/hm~2偏硅酸钠+75 kg/hm~2硫酸镁、M3:2250 kg/hm~2石灰+750 kg/hm~2腐殖酸、BC:11250 kg/hm~2秸秆生物炭、TG:4500 kg/hm~2钛石膏),每季各施加钝化剂1次,探究两季试验土壤各指标的变化,探讨不同钝化处理对中度Cd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效果以及对作物籽粒吸收Cd的抑制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水稻试验中,与CK相比,钝化剂总体促使土壤pH值和CEC值提高,土壤养分及微量元素含量有不同程度变化。M1处理将土壤pH值从5.09提高至6.45,效果最明显,7组钝化剂处理对土壤肥力和CEC影响不明显,水稻种植过程中可适当补充Fe、Mn肥。钝化剂处理下土壤Cd赋存形态由可交换态向残渣态转化明显。与CK相比,土壤可交换态Cd占比减少3.06%~18.17%,残渣态增加2.44%~33.81%,其中L、M1、M2处理钝化效果优于其他处理。添加钝化剂后土壤Cd、Zn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筛选值),但钝化剂与之关系不密切。与CK相比,钝化剂对水稻产量无明显影响,水稻籽粒Cd含量总体降低0.40%~30.68%,L、M1、M2处理下效果最佳,但未达到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说明在该类型中度Cd污染农田土壤上单季施用供试钝化剂不能实现水稻安全生产。(2)在小麦试验中,供试钝化剂在水稻季基础上继续提升土壤pH值、养分(除TN、AK)、CEC,两季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基本持平。与CK相比,L处理将土壤pH从4.98提高到6.67,7组钝化处理对土壤肥力影响很小,使土壤CEC提高3.81%~17.45%,小麦种植过程中可适当补充Fe、Mn、Cu、Zn、B肥。在水稻季的基础上,继续施用钝化剂能进一步增大土壤Cd向稳定态转化的幅度。与CK相比,土壤可交换态Cd占比减少12.89%~21.22%,残渣态增加13.01%~54.87%,其中L、M2、BC处理钝化效果突出。两季土壤重金属含量变化较小。与CK相比,钝化剂对小麦产量无明显影响,连续两季施用钝化剂降低作物籽粒Cd含量的幅度明显高于单季施用,籽粒Cd含量总体降低35.63%~50.57%,接近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其中L、M2、BC效果最佳。(3)综上,在保证土壤原有质量的前提下修复中度Cd污染稻-麦轮作农田土壤,水稻季石灰、石灰+海泡石、石灰+偏硅酸钠+硫酸镁处理效果突出,小麦季石灰、石灰+偏硅酸钠+硫酸镁、秸秆生物炭处理效果突出。随钝化剂施用次数的增加,Cd污染土壤修复效果增强,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安全利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其他文献
长老约翰是盛行于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传说人物,他是西方人在对东方认知模糊的历史背景下,基于现实的需要而构建出来的东方基督教国王形象。12世纪,西欧社会内部教权与王权相争、外部面临伊斯兰教的威胁。在此情况下,基督徒创造出了统治着“三个印度”的“万王之王”——长老约翰传说形象,并积极前往东方寻找其人物原型,企图与之结盟,夹击伊斯兰势力。而蒙古人的出现则让西方人的幻想找到了现实的载体。然而随着对蒙古人认知的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快速建设和发展,盾构法以其快速、安全、环保等固有优势在我国地下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逐渐成为城市地下隧道建设最主要施工方法之一。在盾构掘进过程中,刀具退化带来的问题是盾构施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盾构机刀具的退化会增大事故的发生几率、影响施工效率、威胁人身安全,为了避免这些问题不得不高频率地开仓检查刀具。而高频率地开仓检查又会影响施工进度,浪费人力资源。针对这个矛盾,本
混杂纤维再生混凝土,顾名思义是在再生混凝土中按一定比例加入不同种类纤维制作而成的一种新型生态材料。混杂纤维的加入改善了传统再生混凝土的延性,克服了其易开裂的缺点,
芳香醛酮通过缩合反应的产物丙烯酮类化合物,以它为母体的化合物是植物体内合成黄酮的前体物质,这类产物直接从天然资源(如甘草、红花等多种天然植物体)中获取,具有安全性高、
海草房是胶东半岛沿海地区的代表性民居建筑,其屋顶采用海草晒干苫成,墙体采用花岗岩砌筑而成。独特的材料和营建技术使海草房民居具有冬暖夏凉、抗风防雨的优点,完美适应沿
在能源储存与转化领域中,锂硫电池、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受限于硫正极或氧还原反应中的种种问题而不能大规模应用,需要寻找新型的多功能材料加以改善。碳纳米材料因其优良的电学与化学性能而备受关注,但原始的碳纳米材料本身缺乏催化或吸附等性能,难以在电池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便是与金属化合物复合,可以赋予碳纳米材料更多的电化学特性。然而,金属化合物种类繁多,且复合碳纳米材料的制备过程又十分繁琐,
保证人死亡后的保证责任是否应由继承人在继承遗产的范围内承担,司法实践中对此问题裁判不一,学界对此问题也没有一致观点。司法实践中存在三种不同的裁判意见,一是不支持继承人承担责任,该意见认为保证是信用担保,人死信用灭;二是按保证人死亡时间节点区分,该意见认为债务人不履行债务前,保证人仅负保证义务,义务的内容是可能的债务负担,也称“或然债务”,此时,人死义务灭;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义务转化为保证责任
本文主要以竹叶花椒为原料,对花椒果皮中木脂素分离、鉴定,通过电子舌技术测定竹叶花椒木脂素的苦味程度,分析竹叶花椒苦味是否受木脂素影响,测定不同采收期竹叶花椒木脂素含量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确定竹叶花椒木脂素提取液中木脂素含量变化对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在不影响其生物活性的前提下,对木脂素利用价值及改善竹叶花椒产品的风味提供技术数据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单因素实验的
蛇形蛋白SMO是Hedgehog信号通路的重要组分。GDC-0449是第一个上市的SMO靶向药,目前用于治疗晚期基底细胞癌。然而,SMO的D473H突变使其对GDC-0449产生较严重的耐药性,有趣地是,LY2940680和我们的合作课题组前期设计的L4分子在实验中依然有效地抑制了D473H-SMO的活性。为了深入理解该突变导致耐药的分子机制,本文通过理论计算方法研究了野生和突变SMO蛋白与上述三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是“英国文坛移民三大家”之一。奈保尔成长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复杂的成长经历使他的作品多以异化疏离的无根感为主基调,呈现出鲜明的流散特征。在其代表作《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奈保尔描写了特立尼达岛上一户印度移民二战前后几十年的生活历程。本文从结合批判性跨文化交际视角,运用克利福德的“根与径”流散理论,探讨印度流散群体如何在多重不平等的权利话语体系中重新构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