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北洋政府派出华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整个中国同西方文明对接的开始。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至一战爆发时,中国国内政局混乱、动荡,经济上积贫积弱到极点,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种国际国内局势下,中国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要不要加入到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争斗中;中国参加一战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是充当炮灰,还是取得了一些实际利益,史学界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本文充分利用从威海市档案局查到的大量原始档案,并吸取国外一些学者的观点,系统分析了中国北洋政府派出华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采取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方略,开启了中国接纳、融入西方文明的国际化进程,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国内历史发展的进程。一战爆发后,当时中国北洋政府经历了由观望——宣布中立——宣战的渐进历程。一战初期,中国国内反对参战一派认为,德国实力强大,协约国不一定会取得最终胜利。另外,如果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即使协约国最终取得了胜利,以中国当时在国际上所处的弱小地位,也不见得会从战争中获得实际利益,只会充当列强之间争夺利益的牺牲品。主张参战一派则认为,德国必败无疑。中国如果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则战后就可凭借战胜国的地位废除战败国德国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早在中国尚处于中立时期,北洋政府即有意为协约国一方助力,为了不损伤中国的中立国地位,北洋政府的有识之士想出了“以工代兵”方略。即不直接派出军队,而是利用中国人口众多的优势,派出华工到欧洲战场上效力。法国政府积极支持,于是成立了陶履德招工团与中国的惠民公司联合招募华工。英国政府一开始对招募华工并不热心,但随着战局的发展,尤是索姆河战役让英军士兵伤亡惨重。英国政府也开始效仿法国政府在华北地区招募华工,并在英租殖民地威海卫设立招募机构和培训机构。据资料初步统计,英国政府在威海卫培训,并由此地坐船奔赴欧洲战场的华工达54000人。一战期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达14万多人。华工在出洋过程中历尽艰辛,到达战场后主要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在后方工厂生产的工作,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勇敢吃苦耐劳的品德,获得了英法政府和军方人士的好评。第一次真正让西方人认识了中国人。中国的北洋政府对华工在国外的情况也比较关注,成立专门机构,并派出专门人员到战场上督导华工在国外的生活和工作。华工参加一战对协约国最终取得胜利功不可没。14万青壮华工尽管并没有直接参战,但是他们的出现相当于为英法两国节省了14万劳动力,使14万英法青年可以走上战场。同时,华工参加一战使得中国获得了战胜国的地位,提高了民族自信心。战后,由于中国未从中获得战胜国应有之权益,国内爆发了五四运动,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大量华工在西方熏染了西方文明,归国后对于启迪国人智慧,提高国民素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然最大的历史意义就是,华工参战代表了中国在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化进程始于斯。一战华工在中国国际化方面的突出贡献首先在于他们为中国参加一战提供了机会,出色地捍卫了国家利益;华工在中国国际化方面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在于他们为中国战后参加巴黎和会及国际事务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尽管历经曲折,华工参加一战最终使中国凭借战胜国的地位废除了德国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实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