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同时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多灶早期胃癌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研究背景及目的:胃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胃癌年发病例数在恶性肿瘤中高居第二位。早期胃癌相对于进展期胃癌预后好、花费少。随着消化内镜设备的更新及内镜医师早癌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早期胃癌被发现,得以在内镜下切除,避免了胃部分切除。在这发现的越来越多的早期胃癌中,有一部分为同时性多灶早期胃癌。鉴于其发生率低,目前国内鲜有关于同时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多灶早期胃癌的报道。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多灶早期胃癌同时ESD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早期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筛选出符合入组条件的21例同时性多灶早期胃癌并行同时ESD治疗的病人(多灶早期胃癌组)及137例单灶早期胃癌病人(单灶早期胃癌组),对比分析多灶早期胃癌组与单灶早期胃癌组病人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内镜下特征、手术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内镜下的根治度等。结果:多灶早期胃癌组病人的平均年龄67.7±6.4岁,高于单灶早期胃癌组的62.8±10.0岁,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5)。两组病人的癌灶分布均以胃下1/3多见,内镜下形态以浅表隆起型及混合型居多。多灶早期胃癌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单灶早期胃癌组(多灶早期胃癌组94.9±38.8 min vs.单灶早期胃癌组56.7±38.3 min,P<0.001)。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多灶早期胃癌组为9.5%(2/21),高于单灶早期胃癌组的5.8%(8/137),但是没有统计学差异(P=0.623)。多灶早期胃癌组所有癌灶术后病理均为分化型癌,而单灶早期胃癌组有12例为混合组织学类型,余125例均为分化型癌,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1)。内镜根治度为A、B的在单灶早期胃癌组为86.9%(119/137),在多灶早期胃癌组为95.5%(42/44),两组间内镜根治度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457)。结论:对于同时性多灶早期胃癌,同时ESD治疗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及安全的。第二部分一-早期胃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后同时性复发癌与异时性复发癌的临床分析背景及目的:对于没有淋巴结转移风险或淋巴结转移风险极低的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已被广泛接受并成为指南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法;对于这部分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可以获得和外科手术相似的预后。相比于外科手术,内镜下切除避免了胃部分切除,提高了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亦保留了大部分胃粘膜,而保留的胃粘膜则存在癌变的可能。同时性复发癌为首次内镜治疗后1年内发生的癌,为初次治疗时已经存在、但被遗漏的癌;异时性复发癌为内镜治疗1年后发生的癌。内镜治疗后胃的异时癌的发生风险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逐步升高。目前国内关于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术后复发癌的研究及数据尚较缺乏,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总结、分析我们内镜中心的同时性复发癌及异时性复发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同时性复发癌的漏诊原因及异时性复发癌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早期胃癌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下切除病人的内镜及随访资料(入组病人同第一部分),共筛选出13例复发病人,包括6例同时性复发癌及7例异时性复发癌。结果:同时性复发癌的发生率为3.8%(6/158),平时时间间隔为5.3±3.6月(3—12月);异时性复发癌的发生率为4.4%(7/158),平均间隔时间为24.4±9.1月(15—36月)。单灶早期胃癌组,同时性复发癌的发生率为2.9%(4/137),异时性复发癌的发生率为4.4%(6/137);多灶早期胃癌组,同时性复发癌的发生率为9.5%(2/21),异时性复发癌的发生率为4.8%(1/21)。6例同时性复发癌中(共7处病灶),垂直分布以胃上1/3多见(42.9%,3/7);7例异时性复发癌中,垂直分布以胃下1/3多见(57.1%,4/7),水平分布以小弯侧多见(71.4%,5/7)。在巴黎分型方面,同时性复发癌以混合型多见(42.9%,3/7),异时性复发癌以浅表凹陷型多见(42.9%,3/7)。初次内镜下切除时,这13人(初次治疗时共16处癌灶)癌灶周围的背景粘膜均合并重度肠上皮化生;HP感染状态在10人中可查,其中9人为阴性。同时性复发癌漏诊的原因为:癌灶小、不明显(2例),未观察漏诊部位(2例),不认识病变(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浅表凹陷型是发生异时性复发癌的危险因素。结论: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时,背景粘膜为重度肠上皮化生时,需警惕同时性复发癌的存在及异时性复发癌的发生。早期胃癌行内镜检查及治疗时,需仔细观察全胃,避免漏诊。定期内镜随访有助于复发癌的早发现及早治疗。第三部分---LINC00511在胃癌中的作用背景及目的:胃癌在世界范围内是一种常见的癌症,大量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s(long non-coding RNAs,IncRNAs)是肿瘤进展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子。尽管如此,LINC00511的生物学功能以及LINC00511是如何参与胃癌的调控仍然不清楚。方法:我们采用RIP分析及荧光素酶报告分析阐述LINC00511和miR-625-5p之间的结合。然后通过功能丧失研究验证LINC00511在胃癌中的功能。结果:在本研究中,LINC00511在胃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明显升高。而且,LINC00511在I/II和III/IV期胃癌中强表达。沉默LINC00511后可以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并提高其细胞凋亡率。我们用核质分离来判断LINC00511的亚细胞定位。进一步研究发现,miR-625-5p有与LINC00511的结合位点,并受LINC00511负调控。miR-625-5p的过表达可以抑制胃癌的进展。敲除miR-625-5p可以恢复LINC00511沉默的影响。而且,NFIX作为miR-625-5p的下游靶点被发现,NFIX的过度表达可以抵消LINC00511沉默的影响。体内研究结果表明,LINC00511表达下调可降低Ki67和NFIX的表达,同时上调miR-625-5p的表达。结论:总的来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LINC00511可以通过作用于miR-625-5p/NFIX轴发挥肿瘤启动子的作用,提示LINC00511也许可以作为胃癌治疗的一个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