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转型期,流动学前儿童数量与日俱增,一些儿童在外地成长环境中会遇到多种问题。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背景下,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社会工作者是社会组织中专业性较强的一支庞大队伍,他们的积极介入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在H幼儿园实习的两个多月期间,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对深圳市H幼儿园进行调查,发现当地流动学前儿童主要存在如下问题:流动学前儿童所居住的小区属于“城中村”,基础设施差,安全隐患大,享受社区资源极少,幼儿园师资不足,老师比较注重“知识教育”,缺乏“素质教育”。另外,流动学前儿童家庭综合条件差,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亲社会行为较弱,社会适应性较低。无论从硬环境还是软环境来看,生命教育小组活动的开展都势在必行。具体来讲,本研究以游戏理论、人格发展理论和体验式学习理论为指导,应用小组工作的方法,为H幼儿园内8位4~5岁对生命教育有迫切需求的儿童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以期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生命认知能力和爱的能力,从而提升生命质量,促进其良好人格的形成。生命教育小组分为三个阶段,设有8节小组活动。实务研究过程中,笔者依据小组工作的操作流程与规范,评估小组成员问题与需求,制定生命教育小组总体方案,设计具体活动计划,实施小组活动,观察并记录组员在小组中的表现。期间适时开展过程评估和阶段反思,适当调整小组环节设置及活动内容,最后再对整个介入过程进行结果评估。本研究丰富和升华了小组工作内容,发现了生命教育小组的独特优势,也是幼儿园社会工作的一次积极尝试。通过实务研究,笔者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反思。反思内容如下:第一,社会工作者角色的模糊性和介入的技巧性。第二,生命教育小组对组员各方面能力提升的差异性。第三,生命教育小组的复制性与推广性。第四,家长参与在生命教育小组中的重要性。第五,幼儿教师、家长及社工在教育观念上的一致性。第六,幼儿园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必要性与策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