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时代中的“半清醒者”——孙犁1940-50年代小说创作研究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tdus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棵常青树,也是少数能够走入新世纪的文学大家。自20世纪30年代创作以来,笔耕不辍,在各类文体创作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尤以小说为代表至今影响深远。孙犁是在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战争环境给予了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创作灵感素材,对于文学的喜爱和祖国人民的深刻情感也成了他不断前进的动力。1940-50年代,正值孙犁处于人生的青壮年时期(27岁-43岁),同时也是他文学成就的巅峰时期。他这段时期的文学创作堪称经典,本文以孙犁1940-50年代的小说创作为基础,分析其在“转折时代”的思想变化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孙犁的文学创作,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内在的转换张力。文章试图通过文本细读和对照的方法来论述孙犁1940-50年代小说在1949年前后发生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背后的时代背景、文化心理和创作需求等影响因素。  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梳理了孙犁人生经历中重要的拐点之处,主要有加入革命队伍开启抗战生涯、走入文坛吹来“荷花淀”之风、进入和平时期的追忆与反思。通过整理孙犁1940-50年代的小说创作,并对孙犁这一时期的创作进行分期介绍,不同于以往研究者的时期划分,而以“新论”的视角引入,分别为40年代的抗战时期、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回忆抗战时期、50年代初-50年代中的土改合作化时期。第二章主要从审美意识入手,通过比较孙犁抗战时期与土改合作化时期的小说创作,得出孙犁小说审美意识发生了从审美到审丑的转变。抗战时期坚持对真善美的书写,自然环境之美、人性美和人情美都是作家笔下的审美诉求;和平时期对人性与历史进行思考,描写苍凉之景,探索人性丑陋的一面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第三章从作家的创作心理出发,探索出作家创作心理经历了由乐观到忧郁的过程。抗战时期的创作心理整体保持着乐观的状态,以较积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面貌响应时代的号召,同时在个性抒发上也极力张扬浪漫主义精神;和平时期的土改合作化创作则转入颇为忧郁的状态,以“旁观者”的姿态审视时代的发展,以“沉思者”的心境探讨时代的走向。通过对孙犁创作心理的转变研究,展现了孙犁作为时代“半清醒者”人生状态,即在清醒与迷茫之间的游移。
其他文献
西域处于欧洲文明、西亚文明、印度文明和华夏文明辐射的焦点,是我国汉文史籍对古代西北边疆地区的专门称谓。该地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在地理上与中原地区山水相连,自古
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迅速步入语文教学的课堂。这是一种具有激发学生兴趣、促进知识获取与保持等优点的新型教学手段。但同时也具有限制学生想象、分散学生注意等
期刊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个动态的开放系统,伴随社会日新月异的改变,语言也在不断调节自身。语言系统中,当属词汇的活跃度最高,其感知社会的能力也最强烈。近年来,大批量产出的年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