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人们很难获得同时呈现刺激的全部信息。例如,当一系列刺激快速呈现时,你可能忽视其中某个刺激,或者当你专心于看电影时没有觉察到旁边的人已经走了。认知心理学家将这种对明显刺激的注意疏忽称为暂时的注意缺失。当两个掩蔽条件下的刺激T1、T2在大约600ms内相继呈现时,被试通常很难报告出T2,但是能很正确的报告T1,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注意瞬脱。当T1、T2呈现的时间间隔超过600ms时,被试逐渐能正确的报告出T2。大脑对于连续呈现刺激的管理的有限性可以用RSVP(快速系列视觉呈现)实验进行研究。在RSVP方法中,字母、数字、单词、图片等刺激在同一位置相继呈现,以大概10个/ms的速度,被试需要鉴别一个或者多个刺激目标。任何一个单一的刺激即使呈现的时间仅为100ms,也能准确的报告出来。然而,其它先前的研究却发现,在两目标刺激间隔时间很短的时候,报告第二个目标刺激就很困难。研究者认为AB现象并不是由于知觉、记忆或则反应的输出限制。已经提出很多理论对AB进行解释,尽管这些机制在解释现象上有所不同,却一致认为对T1的集中注意使得留给T2的注意资源减少,使得T2很容易衰退或者被取代。对AB的解释以多种形式依赖于注意资源耗竭理论,例如两阶段模型、干扰模型、心理不应期理论,注意滞留模型等。然而Di Lollo提出一个注意输入滤波器的暂时失控理论来进行解释,认为注意瞬脱(AB)的发生是由于目标之后的干扰物使滤波器变得不再适合目标所致。鉴于汉字与字母的差异,实验中采用汉字作为目标刺激,观察到AB,且当目标刺激之间的间隔为大于600ms的时候T2的正确率显著高于SOA为200ms、300ms、400ms、500ms的情况。但是当T2紧随T1出现的时候,即SOA为100ms时与600ms时没有显著差异,这与注意资源耗竭理论的推论不符。为进一步探讨AB发生机制,在实验二中采用三字符作为目标刺激,改变目标刺激之间的间隔,通过对T1、T2、T3的正确率分析和它们之间的比较分析,发现并不能单独用暂时失控理论(TLC)理论或者资源耗竭理论来解释,因此,我们认为注意瞬脱并不是一种单一机制导致的结果,它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