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zhu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北方连续发生大范围的沙尘暴,给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沙尘暴问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沙尘暴监测与预警技术的研究在防灾和减灾中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本文概述了沙尘暴的基本定义和特征,研建了我国受沙化影响地区的生态环境数据库,包括沙尘暴发生、发展及影响的主要地区,典型地区(重点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与人为活动数据库,为沙尘暴的监测与预警奠定了数据基础。 探讨了以地面气象台站、气象卫星和资源卫星等多源信息为基础,沙尘暴发生、发展以及危害机理。建立了沙尘暴发生、运动、作用模型,提出了沙尘暴遥感图像特征提取技术标准规范,研究了沙尘暴信息提取技术方法、沙尘暴监测标准同一化与强度标定方法、静止气象卫星监测沙尘暴信息提取方法。从而进行浮尘、扬沙、沙尘暴到强沙尘暴的精确识别。 根据卫星遥感获取的沙尘信息主要体现沙尘在垂直方向的分布情况,建立了卫星遥感获取的沙尘垂直分布信息和地面水平能见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探讨了估测沙尘强度的方法。使用两年的卫星遥感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利用计算得到的归一化沙尘分布指数作为沙尘垂直分布的强度指标与水平能见度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用遥感资料可以准确的表示沙尘暴强度。 本文通过对二十年来,我国主要沙尘暴过程的卫星云图与天气形势,进一步分析沙尘暴产生的冷空气路径,天气形势产生沙尘暴的动力条件,研究沙尘暴的影响范围,在分析沙尘暴形成的机制基础上找出预报着眼点,进而确定相应的天气图关键区,选择关键区内的气象站的高空与地面要素,建立分类模型、热力模型和动力模型,最后形成了沙尘暴短时预警模式。 在沙尘暴预警方法研究中,不仅考虑沙尘暴发生的动力因子-气象因子,也充分考虑沙尘暴发生的物质因素-地面状况。研究了地表植被状况与沙尘暴天气的发生强度之间的密切关系。本研究中用归一化植被指数作为预报因子对沙尘暴天气进行预报,提高了预警的准确率。 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地面观测数据对沙尘天气的形成、发展和扩散进行跟踪观测,通过分析可判明沙尘暴起源、路径、强度和影响范围,是形成实用的沙尘天气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可行方法之一。本研究为沙尘暴监测与预警系统的业务运行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
其他文献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坚持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协调和可持续三个基本内涵。其提出是中国对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响应,是妥善应对我国经
巴丹吉林沙漠查格勒布地层剖面150ka B. P.以来存在25个由风成砂丘砂与黄土、古土壤、湖相和冲坡积砂土砾石层构成的沉积旋回。该剖面常量化学元素分析显示,湖相、黄土和古土
莫言在《蛙》中写道:“不着急,慢慢来,像青蛙稳坐莲叶等待昆虫那样耐心。”这样的“给时光以生命”是对目标的冷静追求。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一只“耐心的青蛙”。他往往数月只写出一两首诗,在他未得到认可之前,还饱受同行诟病,但当他人给他竖起大拇指,“给诗以时间,让每首詩都精致动人”,也就成了诗人们的口头禅。诺贝尔文学奖意外却又必然的降临更是让世界读者都能享受特朗斯特罗姆的那份陶然。
期刊
曲轴坐标系量化图形可视化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所开展的,继“斜角坐标系量化图形”的研究以来,其突破了直轴坐标系的局限性,在曲轴和曲率上进行了新的探索研究,丰富了量化图
本文研究了佛山市南海区农业土壤重金属容量,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区土壤中铜(Cu)、铅(Pb)、锌(Zn)、镉(Cd)、铬(Cr)、镍(Ni)、砷(As)的容量分别为129.065kg/hm2、279.201kg/hm2、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信息技术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入到世界各地的各行各业.在各行各业实行数字化、信息化的浪潮中,中国的"数字国土"工程作为国家空间数据基础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各高校的大幅扩招,许多大学都面临着改建、扩建甚至是新建校区的问题,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了规模大小不一的
本文以物流供应链管理理论和现代物流信息化理论为基础,为了实现物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从系统角度出发,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判断区域物流的发展阶段。采用层次式的观念,对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