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之一。据估计,到2050年全世界每年的粗隆间骨折患者将从目前的每年160万增长至每年630万。绝大部分的粗隆间骨折患者为老年人,因此手术治疗和早期功能锻炼已经成为降低患者死亡率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髓内钉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与其相关的机械性失效和术后并发症也逐步引起了临床的重视。不少学者都对髓内钉术后的运动情况进行了探讨。受到条件的限制,既往研究都是通过X线测量对髓内钉运动情况进行分析。本研究通过建立基于CT的粗隆间骨折术后髓内钉与骨块运动学测量方法,在进一步探讨髓内钉与骨块运动学情况的同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索髓内钉术后机械性失效和并发症的原因。研究目的1、建立基于CT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髓内钉与骨块运动学测量的方法,提高测量准确性和精度,为进一步分析髓内钉和骨块运动学影响因素提供技术支持。2、通过对采用髓内钉固定的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术后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准确测量髓内钉和骨块的运动学情况及相关参数,探讨影响髓内钉和骨块术后运动的因素。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3年11月53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接受髓内钉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术前、术后及术后3个月的CT资料。应用Mimics16.0软件对术后CT资料进行处理,测量术后头钉退钉、主钉在所定义的第一平面、第二平面的位移。归纳术后髓内钉和骨块的运动学规律并分析其与年龄、性别、内固定类型、骨折稳定性、复位质量和第一平面的完整性等因素的关系。结果1、头钉退钉距离为-1.09(-2.60,-0.17)mm,术后髓内钉主钉在第一平面的移动距离为-0.3(-1.52,0.43)mm,主钉在第二平面的移动距离为-0.21(-1.03,0.36)mm。2、年龄、性别、骨折稳定性、复位质量与术后髓内钉运动性无显著相关(P>0.05),第一平面完整性与头钉退钉距离和主钉在第二平面的移动距离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1、患者年龄、性别与术后髓内钉运动学无显著相关性。2、现有建立在AO分型基础上的粗隆间骨折稳定性分类与对术后髓内钉运动学无明显相关性。3、目前关于复位质量的评价方法与术后髓内钉运动学无显著相关性。4、第一平面内侧皮质的完整性与髓内钉术后位置变化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术后髓内钉运动的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