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奶牛隐性乳房炎虽经多年研究,但其防治技术至今仍没有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其主要原因是肉眼无法区别患隐性乳房炎的奶牛乳房和乳汁,在临床上难以诊断。加之引起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原因很多,造成隐性乳房炎的治疗方法很难推广使用。本研究是以患隐性乳房炎奶牛为对象,通过随机调查五个大型奶牛场的5080头泌乳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状况,分析发病因素,并分离鉴定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及耐药性试验,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提供依据。通过四种不同治疗技术方案,确定隐性乳房炎最佳的治疗方法。本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为确定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跟踪调查了五个大型奶牛场中的5080头不同胎次、年龄段的泌乳荷斯坦奶牛,应用加州乳房炎测试法(CMT),并结合临床经验判定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结果表明:临床型乳房炎发病431头,发病率8.5%;隐性乳房炎发病2286头,发病率45%;总发病率达53.48%。检出临床型乳房炎阳性乳区数305个,检出率1.5%,检出隐性乳房炎阳性乳区数7620个,检出率37.5%,总检出乳区数7925个,总检出率39%。表明宁夏区内的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2.为分析影响隐性乳房炎的常见因素,分别选取不同年龄、胎次、日泌乳量、乳区的试验奶牛,对比研究隐性乳房炎的发病因素。结果表明:奶牛患隐性乳房炎的几率随着其年龄的增大,免疫力的下降而增加;在3胎次以下患隐性乳房炎的奶牛相对较少,而7胎次以上的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相对较高;随着日泌乳量的增加,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增多;奶牛左侧乳区发病率高于右侧乳区,后侧乳区高于前侧乳区。3.为获得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病原,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分离鉴定及耐药性试验。结果表明,引起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病原主要有链球菌、葡萄球菌、乳杆菌、大肠杆菌、芽孢杆菌、化脓棒状杆菌等;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宁夏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病原对阿莫西林、青霉素、氨苄青霉素耐药的菌株分别达83.3%、46.7%、36.7%。4.对1600头3~5胎次患隐性乳房炎奶牛进行治疗的结果表明,I组采用抗生素治疗,治愈390头,治愈率97.5%,治愈乳区826个,治愈率96.61%;Ⅱ组采用基因药物治疗,治愈375头,治愈率93.75%,治愈乳区939个,治愈率90.12%;Ⅲ组采用中药疗法,中药I组治愈172头,治愈率86%,中药II组治愈164头,治愈率82%;Ⅳ组中西医配合疗法,治愈390头,治愈率97.5%,治愈乳区618个,治愈率96.87%。表明抗生素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基因疗法治愈率相对于中药疗法疗效较高,且中药疗法治愈时间较长,中西医结合疗法更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