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轻人对消极情绪信息比积极情绪信息有更好的记忆,但随着年龄增长,与年轻时相比人们对积极信息的记忆逐渐增加,或者对消极信息的记忆逐渐减少,这种对情绪信息的记忆随年龄变化的发展性趋势即情绪记忆的积极效应,表现为记忆成绩上年龄与情绪效价的交互效应。这一现象近几年引起社会情绪老化研究领域与情绪认知研究领域的共同关注。社会情绪选择理论(SST)对积极效应的解释最有影响,认为获取知识和情绪调节是人一生中社会行为的两大目标,年轻时社会目标以获取知识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目标变得日益重要,积极效应正是老年人保持积极情绪体验的情绪调节目标对认知产生影响的结果。即老年人注重情绪体验,一直存在情绪调节目标,因此会对情绪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这一目标导向的控制加工导致对情绪信息记忆的积极效应。SST理论支持者认为,情绪调节目标的激活和充足的认知资源是积极效应出现的必要前提,因此积极效应在无限制的加工条件下(无额外编码任务,可以自然加工实验材料)更容易出现,在有限制的加工条件下则会减弱,如实验要求被试记住实验材料或对材料进行评价。然而现有相关研究结果不一,且并不完全符合上述预测。鉴于现有研究中的问题以及重视动机相关因素的新取向,本论文以情绪的动机维度理论为视角,对积极效应的产生条件进行了研究。动机维度理论主张动机是不同于效价和唤醒的情绪维度,有方向和强度两个要素,不同动机强度的情绪对认知有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在SST理论提出的非限制加工条件和限制加工条件下考察了情绪记忆的积极效应及动机强度对其出现与否的调节作用,共包括三个研究五个实验。研究一首先对情绪动机维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1参照以往研究者对效价和唤醒维度的研究方法让年轻被试和老年被试从效价、唤醒、动机三方面对情绪图片进行主观评价。结果表明,动机方向与效价高度一致,动机强度与唤醒高度一致,不支持动机维度的独立性,但同一效价的情绪存在动机强度的区别。研究二分别在无限制的加工条件(无额外任务的无意记忆条件,实验2)和有限制的加工条件下(有意记忆条件,实验3)考察了年轻人和老年人对积极、消极、中性三类图片记忆的年龄差异及动机强度的影响作用。结果与SST理论的预测相反,实验2无限制加工条件下的积极效应接近但尚未达到显著水平,实验3有意记忆条件下的积极效应反而更明显。动机强度在两种条件下对积极效应都有调节作用但表现不同:在无限制加工条件下,高动机强度的情绪图片出现了记忆的积极效应,低动机强度图片的记忆未出现积极效应;在有限制的加工条件下,低动机强度情绪图片的记忆出现了积极效应,高动机强度情绪图片的记忆未出现积极效应。根据SST理论控制加工导致积极效应的观点,研究二的结果表明不同加工条件下控制加工的对象与实验材料所诱发的情绪的动机强度有关。无限制加工条件下能引起高动机强度情绪反应的图片激活了情绪调节目标,从而导致控制加工和积极效应,因此实验2仅在高动机强度的情绪图片中出现了积极效应,在所有图片水平上的积极效应不十分显著。有限制加工条件下,引发较低动机强度情绪反应的图片更需要通过策略性精加工来增进记忆,因此出现了积极效应。研究三对上述解释进行了验证。实验4用唤醒水平代替动机强度,在与实验2相同的条件下验证情绪强度对无限制加工条件下记忆积极效应的影响。实验5使用自我参照加工验证有限制条件下控制加工是否同样发生在低动机强度的情绪图片上。实验4重复了实验2的结果,整体上未出现显著的年龄与效价的交互效应。实验5的结果也与实验3一致,整体上出现了积极效应。动机强度的调节作用也与研究二类似:无限制条件下高唤醒图片的记忆出现了积极效应,自我参照记忆中低动机强度情绪图片的记忆出现了积极效应。基于研究二和研究三稳定的实验结果,研究最后提出了刺激材料所诱发情绪的动机强度与加工条件共同影响积极效应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