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倡导通过关注情感、加强师生交往,来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的共同发展。因此,课堂师生交往中的情感问题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备受人们的关注。同时,情感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积极的情感可以增强感染性,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增强其学习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消极情感会阻碍师生交往,抑制学生认识和学习能力的发展,降低教学质量。因此,在课堂师生交往中,只有恰当地运用情感因素,才能够使师生之间获得和谐的发展。但是,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课堂师生交往就是单向的知识传输过程,是工具性交往和认知性交往。这种机械化的交往过程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因素,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对立,甚至出现师生冲突。因此,研究课堂师生交往中的情感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论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教育交往理论、交往教学理论、情感教学理论和情感心理学理论等为基础,先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出课堂观察中的项目,再通过课堂观察与访谈,总结得出高中课堂师生交往中的情感问题主要表现在情感缺失、情感形式化、情感不平衡、情感灌输和消极情感体验过多等五个方面。并从教室的环境因素、课堂/教学规则、教师以及学生因素等四个大方面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对于课堂交往中存在的情感问题,教师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师生关系恶化、师生冲突等问题的产生。改善和解决交往中的情感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情感,首先要有外部的环境条件和合理的教学规则作保障。此外,针对当前高中课堂师生交往的现状,教师还应该树立正确的师生交往观念,这是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的基础。并将在课堂师生交往中满足学生的依恋、尊重和理解等情感需要作为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的核心。而改善和解决课堂师生交往中的情感问题的关键则是正确、恰当地运用师生情感交流的艺术,如建立合适、积极的教师期望,加强非言语交流,转换角色,寻找共鸣点,多适当的表扬鼓励、少批评惩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