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03年-2013年在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行腹膜透析的2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膜炎组100例,总结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情况,找出影响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的相关因素,制定干预方案;并应用制定的干预方案对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规律复诊且为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的86例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观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率及再住院率,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13年在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实施腹膜透析的2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分为腹膜炎组和非腹膜炎组,其中腹膜炎组100例,非腹膜炎组138例,记录患者的性别、原发病、透析开始时间、透析龄、是否吸烟、是否应用骨化三醇、是否合并脑血管疾病、透析液培养结果、是否合并胃肠道功能紊乱及随访的时间平均血钙、血磷、血清白蛋白(Alb)、血肌酐(SCr)、血红蛋白(HGB)等水平,总结致病菌情况,找出影响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的相关因素,制定干预方案;并应用制定的干预方案对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规律复诊且为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的86例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根据置管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患者均为43例,所有患者均实施统一的疾病管理、培训教育及定期考核,积极调整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造血原料和透析处方。治疗组根据病人营养状况每天额外补充20-40g肠内营养素(安素),必要时给予肠外营养,使蛋白质摄入量维持在(0.8-1.2)g/(kg.d);对照组未干预,仍按分组前方案进行。记录两组患者每次操作考核的分数和每月血红蛋白、血浆总蛋白、血清白蛋白等临床指标变化和主观综合营养性评估情况,进行12个月的观察,观察两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率及再次住院率。 结果: 1、本次纳入的100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中,共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次数为121例次,在121例次的腹透液培养中显示,101例次为病原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83.47%;其中,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的感染分别为58例次、27例次、16例次,分别占57.42%、26.73%、15.84%。由此发现:革兰氏阳性菌是导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的主要致病菌。 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磷水平、低蛋白血症、合并便秘或腹泻、未应用骨化三醇均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相关(P<0.05),其中营养不良是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腹膜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3、早期额外给予一定量营养素的补充,纠正低白蛋白血症等营养指标,可显著降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率及再次住院率(P<0.05)。 结论: 1、革兰氏阳性菌是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的主要致病菌; 2、营养不良是导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尤其当血清白蛋白低于29.1g/L时患者发生腹膜炎的几率更高; 3、骨化三醇的应用能够使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风险降低; 4、肠道功能紊乱也是导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 5、定期对腹膜透析患者进行培训、定期考核、进行主观营养综合性评估,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和蛋白质摄入量的调整,能够有效降低腹膜透析患者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率、再住院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腹膜透析技术存活率。有临床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