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2008年《泰晤士报》涉华报道的框架分析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es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择《泰晤士报》(The Times)2008年的涉华报道为文本分析样本。首先对《泰晤士报》进行“议题分析”,从报道数量、议题类型、议题框架论点等方面宏观把握该报涉华新闻采用了哪些议题,形成了何种框架。然后,以“3·14西藏打砸抢烧事件”为例分析《泰晤士报》涉华报道的报道框架,从报道概况等诸多因素进行中观分析,接着选择一篇具体文本进行微观的话语分析和关键词的分析,从而了解《泰晤士报》如何架构新闻事件的。   通过议题框架和报道框架的分析,发现《泰晤士报》涉华报道是以政治、经济框架为主,而其框架论点又以负面为主;在新闻报道方式中擅长利用看似客观的“平衡报道”来表现其倾向性,从而塑造出一个专制的非民主的,经济飞速发展而又问题多多的中国形象。   最后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历史与文化因素、中西方新闻理论和媒体性质的差异、中国自身存在的不足等几方面着手,分析英国主流媒体塑造出负面中国形象的原因。期待中国在提高报道水平,增强传播效果的同时,能利用多种渠道,放大中国“声音”,向世界说明中国,达到改善中国国形象的目的。  
其他文献
在当今这个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剧的年代,一个国家在世界上所树立的国际形象对于这个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为重要。新闻传播是塑造本国和他国形象的主要力量,其影响力不可低估。特别是
本文通过追溯梁启超报刊活动的演变轨迹(1896-1907),意在探究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这一特殊的历史时空中,中国近代报刊在提升人的现代化问题上所作出的杰出努力,并试图勾画
国内城市生活类杂志从林林总总的杂志种类中开始显现不过十余年的时间,已有的研究认为这一形态杂志的生存境遇和作业水平等表明它们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相比较之下,国外城市生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传媒影响力也日渐强大,但与此同时,不断出现一些的“媒介事件”也使媒体公信力一再受到拷问。这使得新闻伦理问题不再仅仅是新闻业界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民营经济在“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激烈思想交锋中,走完了从“资本主义尾巴”、到“有益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再到“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