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方法制备载胰岛素微球促进种植体周围骨再生体外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x0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溶剂萃取、溶剂蒸发和共溶剂法三种方法制作载胰岛素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微球差异,观察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BMSCs)成骨分化及种植体周围骨再生的影响。方法:通过溶剂萃取(EMS)、溶剂蒸发(SMS)和共溶剂法(CMS),制备三种粒径分布相似的PLGA微球。考察制备方法对微球性能的影响,包括微球的释放行为、分子量的降解和结构演变。采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检测微球的体外生物活性。结果:采用溶剂萃取、溶剂蒸发和共溶剂法均成功得制备了粒径分布均一的负载胰岛素PLGA微球。所有微球均为球形,表面光滑,EMS、SMS和CMS微球的粒径分别为22.87±0.21μm、22.69±0.25μm和22.57±0.31μm。跨距小于0.7,粒径分布较窄。载药量平均都在3%-4%之间。EMS呈现最高的初始爆发,随后是低药物释放期,释放率在第三周增加。SMS呈现出的是较低的初始释放和较长时间的释放曲线。CMS微球表现出与EMS微球相似的释放行为,但表现出最低的初始破裂。EMS、SMS和CMS微球表现出相似的Mw降解曲线。随着时间的往后推移,三种聚合物的分子量呈现线性下降。在14天的细胞培养过程中,四组的细胞数量都呈现出增加趋势。与空白组和CMS组相比,EMS组和SMS组的细胞数在3d后是显著增加的。在第7天和第14天,SMS组的细胞增殖明显高于其他组。EMS组细胞增殖明显高于CMS组和空白组。空白组与CMS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与其他组相比,第3天和第14天,EMS和SMS组的ALP浓度显著升高。在第7天,SMS组的ALP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EMS组的ALP浓度显著高于CMS组和空白组。在第3天和第7天,不同组间OCN表达没有显著差异。第14天,SMS和CMS组OCN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在第21天,用茜素红染色提示SMS组的钙积累显著高于其他组。空白组、EMS组和CMS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本实验中,与EMS和CMS微球相比,载胰岛素的SMS微球在前4周释放率相对稳定,可明显促进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进而促进体外成骨。
其他文献
目的:本实验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骨性I类不同垂直骨面型的下颌牙弓宽度、基骨弓宽度及牙齿颊舌向的相关指标进行测量,探讨下颌横向对于矢状向的代偿情况及相关规律,为治疗前评估患者下颌形态,临床上制定个性化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2020年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的骨性I类患者共62名(18岁-38岁),采用中国
目的:基于锥形束CT观测下颌管分支在山西地区成年人中的形态和分布规律,研究性别、左右侧及各年龄层与下颌管分支发生率的关系,为下颌后牙区拔牙术、种植术、取骨手术等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依据,减少出血及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放射科拍摄的400例中国山西籍汉族人的CBCT扫描数据,利用NNT viewer软件,观察下颌管分支的出现情
第一部分:基于CBCT对上颌窦骨分隔的研究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研究上颌窦骨分隔的解剖形态,为上颌窦底提升术提供解剖学依据和手术指导。方法:选取CBCT包含双侧清晰上颌窦影像的222例患者,观察测量上颌窦骨分隔的发生、位置及高度,并分析骨分隔发生率与年龄、性别及缺失牙的关系。结果:纳入222例患者中发现骨分隔者有77例,发生率为34.68%,444个上颌窦中152个出现骨分隔,发生率为3
目的:1)基于正则化算法,比较不同β值重建经PVC后对68Ga-PSMA PET/CT半定量准确性和图像质量的影响。2)比较不同重建算法对68Ga-PSMA PET/CT的半定量准确性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在模型实验中,按β值从100到1000的范围进行图像重建。重建后测得RC,CR和BV分别评估半定量准确性和图像质量。在临床研究中,回顾性收集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从2019年3月至2020
目的:研究肌骨超声和X线在Ilizarov骨搬移术后的长期监测价值,对比二者在搬移不同时期监测的优势和劣势,结合两者优点,为行Ilizarov骨搬移术的患者术后找到一种长期且有效的影像学监测手段,通过指导临床医生调整牵拉速度,以防止骨不愈合并发症的产生,提高骨延长成功率。方法:根据每位患者自身情况,放置外固定架于接受Ilizarov骨搬移术患者的不同的胫骨部位(胫骨上段或下段),并采用不同的调节方
目的:1)研究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原发病灶Gleason评分、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指标等因素对PCa患者全身骨转移的诊断价值,同时明确其与PCa核素全身骨显像Soloway分级间的相关性;2)探讨SPECT平面骨显像的半定量分析法对PCa全身骨显像单发骨骼浓聚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科进行核素全身骨显像且确诊PCa的1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对胆囊阴性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6月-2020年7月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同时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63例胆囊阴性结石患者。在后处理工作站中获取常规平扫图像(TNC)、有效原子序数图、虚拟单能量图(40-200ke V)及虚拟平扫图像(VNC)。测量阴性结石与邻近胆汁CT值及有效原子序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在TNC及VNC图像中,由两名
目的:评价双层探测器光谱CT钙抑制(CaSupp)技术在急慢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行光谱CT及MRI扫描。医师A、B采用二分法对Casupp图进行主观评价;医师C对MRI图像进行主观评价,并以其结果作为金标准。医师A、B的评价结果采用Kappa检验评估诊断的一致性,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的诊断效能。在常规CT图及CaSupp图上分别测量骨折
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的胸部CT表现及相关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确诊的61例ANCA相关性血管炎(根据血清学诊断)的胸部CT表现;并进一步分析ANCA相关性血管炎在治疗前后的CT影像学变化。结果:61例研究对象中,男35例,女26例,年龄24-89岁,平均64岁,其中髓过氧化物酶(MPO)阳性51例;蛋白酶
目的:1.分析肾透明细胞癌增强CT的影像组学特征与核素肾动态显像Gates-GFR的相关性。2.探讨保留肾单位术前与术后GFR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分析Gates-GFR评价术前患肾功能的准确性。3.从10种常用的GFR估算公式中筛选出更适合评价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术前GFR的公式,探讨影响公式准确性的因素,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列线图。方法:1.回顾性分析单侧肾细胞癌患者56例。纳入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