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格物说”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ping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朱子“格物说”,当我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格物”两字而是取宏观之视角以研读朱子之著作时,我们则会发现,朱子实以“格物”为始点、为下手处,以通乎“道”入圣人之域。朱子以为人与物乃“理”与“气”和合而生,其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然而其所禀之“理”受所禀之“气”之拘蔽已非“其初”,已转成性。确切而说即为气质之性,而“其初”实际即是所禀之“理”,因此“理”已与“气”相和合、已堕于“气”中,故不可称“理”而应称“性”,即极本穷源之性、天地之性、天命之性。于人而言,须克服气禀之拘蔽,须变化其气质,以复“其初”,即复其极本穷源之性、天地之性、天命之性,也即复性。而“格物穷理”要在“读书”,“读书”正在变化气质;欲“无有气质物欲之累”,则“必先之以格物致知之说”。故克服气禀之拘蔽、变化气质以复“其初”,下手处在“格物”。以“格物”为始、为下手处以通道,也是在明心中所具之“理”,即克服气禀之拘蔽、变化其气质、复其性。随其对气质所变化的不同程度或对其性所复的不同程度,则其心中所具之“理”所章显的程度亦不同,而其距“道”之远近、所成就之人也不同。如或为人或为士或为贤,或距“道”最近得“道”与“道”为一入“圣域”而成圣。此是一条“希天”向上前行,由“格物”通“道”入“圣域”之路。反之,其所禀之气或未克服移易、性未复亦未昧,则其便成为一般之“人”;或所禀之气反而渐次加重对其心中所具之“理”的拘蔽、性渐次晦闇,则其便沦为“愚不肖”、“禽兽”、“植物”(非人)。这便走向了一条“堕落”之路:不望变化其气质、不望复其性的人“性”堕落之路。
其他文献
论文《艾克哈特与庄子的自由观比较》,是在人类孜孜不倦地追求自由的背景下进行的具体研究,其理论意义在于从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的自由问题入手,通过对艾克哈特与庄子哲学理论
海德格尔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出发,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对现代技术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形成独具特色的“存在主义技术观”。这种技术观与传统技术观有很大区别,海德格尔从技术的最
生态危机使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这使其对理性的探析增加了生态维度。同时生态保护也需要科学的理论体系,帮助人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其对自然的认识和行为走向理性阶段。鉴于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所蕴含的强大的本体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文章以其作为探析生态理性的理论平台。全文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以波普尔“三个世界”图式为框架,采用生态整体性方法对世界的三个层面分别进行了生态理性维度的探析。首
马一浮先生(1883-1967年),浙江绍兴上虞人,是我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成就卓著的国学大师和现代新儒学思想家,也是一位造诣精深的诗人和书法家。他博通古今,兼融中西,贯通儒释道,构建了“
适度消费观是人们在认识到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时提出的。消费主义最初产生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它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而最终形成的。消费主义作
工业社会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生存困境,使自然环境问题逐渐成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哲学界也试图从哲学思维上来探索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解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