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通过野外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实验,用顶盖埋管法研究了气候变迁对土壤氮矿化季度动态变化的影响,并用离子交换树脂袋法测定了2015年全年的土壤有效氮情况。同时,在室内条件下,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野外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实验,用顶盖埋管法研究了气候变迁对土壤氮矿化季度动态变化的影响,并用离子交换树脂袋法测定了2015年全年的土壤有效氮情况。同时,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增温和氮沉降对土壤氮矿化及N2O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在野外实验中,增温和氮沉降都显著促进了土壤氮矿化过程(P<0.05),但各季节间呈现的规律不一致,而且季节间差异明显。增温在夏季对土壤氮矿化速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在其他三个季节则表现为显著增加(P<0.05)。经增温处理后,土壤平均氮矿化速率为9.21±0.14mg·kg-1·30d-1,与对照相比,增幅达到107%。氮沉降处理在夏季抑制土壤氮矿化过程,春秋季则促进氮矿化,而冬季则没有显著影响。低氮和高氮的平均氮矿化速率分别为8.54±0.88mg·kg-1·30d-1、7.69±0.61 mg·kg-1·30d-1,分别是对照处理的1.92倍和1.73倍。增温×氮沉降处理的季节趋势与单独增温处理相似,表现为夏季抑制,其他季节促进。增温×低氮和增温×高氮平均氮矿化速率分别为6.00±0.27 mg·kg-1·30d-1和10.38±1.81 mg·kg-1·30d-1,增幅分别为35%和134%。在野外实验期间,土壤氮矿化与降雨量显著负相关(R2=0.18,P=0.04),与温度没有显著相关性(R2=0.01,P=0.61)。整个研究期间,增温和氮沉降及其交互作用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氮含量,而且硝态氮是土壤有效氮的主要存在形态。无论是单独氮沉降处理还是增温×氮沉降处理,土壤有效氮都随氮沉降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其中,增温×氮沉降处理的作用要大于任一单一因子的作用。经过增温和氮沉降处理后,增温、低氮、高氮、增温×低氮和增温×高氮土壤有效氮平均含量分别为30.69±3.50μg.d-1·g-1 dry resin、37.51±1.9μg·d-1·g-1dry resin、78.43±11.10μg·d-1·g-1 dry resin、57.08±3.72μg·d-1·g-1 dry resin 和 152.92±9.96μg·d-1·g-1 dry resin,分别是对照处理的3.42倍、4.18倍、8.75倍、6.36倍和17倍。在野外实验期间,有效氮与温度显著负相关(R2=0.16,P=0.02),与降雨量没有显著相关性(R2=0.02,P=0.2),与氮矿化速率正相关,但未达显著性水平(R2=0.01,P=0.67)。在室内培养实验中,培养初期,增温处理的土壤氮矿化速率显著上升,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最后略微高于对照处理的氮矿化速率;氮沉降处理在培养一开始即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下降,培养末期,低氮对氮矿化有略微的促进作用,高氮则出现了抑制;增温×氮沉降处理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与单独氮沉降处理的趋势类似,也是随着培养时间而下降,培养结束时,增温×低氮稍高于对照,增温×高氮低于对照处理。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发现,在整个培养期间,除第一天外,其他时间增温处理土壤N2O排放速率都低于对照处理;在整个培养期间,氮沉降处理土壤N2O排放速率一直在对照处理上下波动;增温×氮沉降处理在培养初期和中期,N2O排放速率也一直低于对照处理,后期高于对照处理。而整个培养期间,增温和氮沉降处理的土壤N2O累积排放量都低于对照处理,说明增温和氮沉降都抑制了土壤N2O排放。原因是增温和氮沉降降低了土壤pH,抑制了土壤羧酸铵向亚硝酸盐的反应,从而降低了土壤N2O排放。
其他文献
混凝土碳化是影响结构耐久性的重要因素,碳化使混凝土p H值降低,引起钢筋锈蚀,结构性能退化。在一般大气环境条件下,道路路面、机场道面、铁路路枕、桥梁、吊车梁、轻轨等混
无序蛋白质是蛋白质家族中的一类新成员,其灵活、可变的结构状态为它们执行多种生物功能提供了优势。对无序蛋白质结构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蛋白质结构折叠基础,理解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无序蛋白质结构预测研究不但有助于扩增研究样本数量,而且在建模过程中还能检验相应特征信息的有效性,进而更好地理解蛋白质的无序结构本质。鉴于无序蛋白质的重要性,无序蛋白质结构预测研究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具体
水泥基复合材料是以水泥净浆、砂浆、混凝土等作为基体,以纤维作为增强材构成的复合材料。传统混凝土材料是不连续、非均匀的准脆性材料,其内部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孔隙、微裂缝等缺陷,制约了其更为广泛的应用。掺入纤维后能有效抑制裂缝的发展,极大改善混凝土材料的工作性能,但其构造和阻裂机理尚不完善,因此有必要针对其阻裂增强机理做进一步研究。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究玄武岩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
巴贝斯虫(Babesia)是一类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引起人和多种动物发病的蜱传血液原虫。巴贝斯虫的种类繁多,宿主范围广,多数只感染野生动物和家畜,只有少数几种可以感染人并导致人患巴贝斯虫病,目前全球报道的感染人的巴贝斯虫主要包含田鼠巴贝斯虫(B.microti)、分歧巴贝斯虫(B.divengens)、邓肯巴贝斯虫(B.duncani)、牛巴贝斯虫(B.bovis)和猎户巴贝斯虫(B.venatoru
聚合物包容膜(polymer inclusion membranes,PIM)以其良好的稳定性、高选择性的传质行为,成为液膜方面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
随着世界上各地患有AD(Alzheimer’s disease,AD)的人数字的持续增长,它们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eptide,Aβ)的大量沉积形成老年斑是发病的
钢筋混凝土柱考虑二阶效应的稳定计算问题涉及到多重非线性,如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不管是截面层次还是杆件层次都存在着,导致解析计算困难。我国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虽然提供了一种计算偏心受压构件考虑二阶效应的“增大系数法”,但该方法为了能得到解析计算的相关公式,不得不对两种非线性因素作了近似简化处理,其中既可取之处亦有不合理的地方。因此,本论文对简化计算的过程从结构层
为了尽量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全球变暖产生影响,目前正在实行道路运输电气化战略。全面电气化改造面临的主要技术障碍是探索先进的储能系统。可充锂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是近年来一项突破性的技术,其在单细胞分辨率下测定RNA水平并推断基因表达谱,为全面揭示细胞之间基因表达的差异性提供了有力工具。基于单细胞的生命科学研究为探究重大疾病的起因、发展和治疗提供更可靠的科学依据。通过基于转录组相似性的无监督聚类来定义细胞类型已经成为scRNA-seq最强大的应用之一。然而,由于从单个细胞获得的RNA初始量较低,scRNA-seq数据通
通过化学蚀刻法在不锈钢表面制备粗糙的微纳米结构,再经低表面能物质修饰改性制备超疏水不锈钢表面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面处理方法。但由于不锈钢表面氧化膜厚薄不均,且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极易产生划痕沟槽。所以在化学蚀刻的过程中会出现蚀刻极不均匀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所制得的不锈钢表面粗糙结构分布不均匀,且蚀刻效果差,耗时时间长。基于以上现状,本论文以AISI 304不锈钢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以下两个超疏水改性制备体系的